虽然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但人类对于“公平”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理想的组织应该是一个公平的组织。那么,在企业管理中,公平这个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我在担任美国管理学会组织行为学分会的执委会成员时曾经碰到了这样两件事。美国管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学术组织,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学会每年都在8月初开一次年会,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学者云集在一起,讨论管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组织行为学分会是管理学会属下的一个学科分支,有4000多名会员。2004年6月下旬,学会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心脏病突发去世,消息传出后大家都悲恸不已。执委会于是讨论是否要在8月份开年会时对该学者表示特别的哀悼,以纪念他对管理学的贡献及对学会的贡献(他生前也担任过执委会成员)。大家提了许多建议,包括在年会开始时默哀一分钟,在学会网站上建立一个特别的网页,将他过去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书籍以及其他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开辟一个动态网页,可以让曾经受过他指导的研究生,或者与他共过事的同事、朋友将纪念文字张贴上去,从而让他的家人更全面地了解他生前为别人、为学会所作的贡献。因为我与这位学者曾经一起合作发表过论文,所以,觉得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他是非常合适的。
在这些建议提出来之后,讨论沉默了几分钟。然后,执委会中的一个成员就提了几个问题。他说,他也对该学者的突然离世感到悲痛,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现在用如此独特的方式悼念这位学者,那么,以后假如有另外一位学会的普通成员去世了,我们是否也用同样的方式加以悼念?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个去世的人是否够这样追悼的级别?德高望重究竟怎么衡量?另外,是不是正常去世就不用如此,只有突然去世才这样?如果是,那么,什么样的死亡才算得上是“突然去世”?我们如何作出界定?作为一个学会,我们所做的事情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成员,不应该对任何成员有偏向性。他这几个问题一问,我当时觉得很寒心,心里说,在如此悲痛的时候,你怎么居然提出如此不讲感情、如此冷静、如此理性的问题?
没想到这些问题提出来之后,立刻受到了其他成员的重视,他们似乎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而马上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我心里面虽然不是很乐意,但是,也同意他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学会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成员。当有突然事件发生的时候,不应只关注事件中相关个体的个人特征,而应该将该事件作为一个契机,来讨论处理相似事件时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章可循,让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的机会。
又一次,执委会主席有一个提议,希望学会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某些研究资金不足的大学举办小型论文研讨会。大家对他的提议表示支持。然后,他从包里拿出一份申请材料,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大学提交的,但他说他认识提交申请的那个人。然后,要我们讨论如何处理这份申请。我当时觉得提交申请的人是利用他与主席的个人关系来取得资金支持,很不妥当。正想开口时,坐在我边上的另一个成员马上就说,我们还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份申请只能不予理睬。但是,既然大家都觉得支持小型论文研讨会是学会应该做的事,那么,我们就应该详细讨论申请的程序、申请的截止日期、申请的格式、申请的判断标准,以及由谁来评判等。只有把这些讨论清楚了,我们才能向全体会员发布这个消息,并且让所有感兴趣的人或大学把申请交上来,按标准评判之后,再决定究竟哪个申请能得到资助,哪个不能。那样才是对所有会员都公平的做法,否则,如果我们先批准了这份申请,而这份申请是在别人都不知道有此机会的情况下递交上来的,那么,我们就犯了“近亲优先”的错误。
大家都觉得他言之有理,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讨论,会议结束之后,关于支持小型论文研讨会的全部文件就形成了。
也许因为是在美国的缘故,公平的原则常被视为是超越个人关系、超越权威而存在的,在公平原则面前,别的都应该让位。而公平的含义,就是按规则办事,对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一视同仁。在国内,尽管有人说“关系就是中国人的上帝”,一切让位于关系,但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认同公平原则的。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只有从公平原则出发的管理制度才可能维持企业的有序运作,才能激发绝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热情。(2006年11月于美国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