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南诏缘(1)

杜甫的五城 作者:赖瑞和


第二年五月底,夏天还没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开始我第三次的中国大陆行了。为了这次旅程,我甚至还提前请了假。暑假还没到,一改完期末的学生考卷,第二天就从香港直飞到了昆明。这一行,准备在中国的大地,走上几乎两个月,也是我所有旅程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到了昆明,不免随俗到西山龙门、滇池、石林去玩了几天,也到市郊的云南师范大学去,寻访了当年西南联大的旧址。那一排低矮简陋的小教室,默默立在校园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真难想象,当年那么多知名的学者、诗人、小说家和物理学家,曾经在那里待过长长的八年抗战。闻一多的一座雕像,也竖立在校园内。

前往石林途中,经过蒙自,小说家沈从文当年住过的地方。又经过宜良,那里的烤鸭据说以松木熏烤,很有点名气的。可惜不知怎的,我下车去观赏了一会烤鸭的烧烤过程,见到一只只肥肥油油的鸭子,竟嫌它油腻,而且想到一个人若买下一整只,恐怕也吃不了。结果,我居然不想买,没有买。如今回想起来,我和宜良烤鸭就只有看的缘分,没有吃的福分了,空留下无限的遗憾。对于这道没有尝过的宜良烤鸭,也无从多说了。说到昆明的吃,唯一可以告慰的是,我去吃了过桥米线和田七炖鸡,都很美味。

然而,我来云南,到底不是为了吃。我是为了寻访一通南诏的石碑而来的。

云南大理市最吸引我的,不是甚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也不是崇圣三塔,而是鲜少人知道的《南诏德化碑》。出发前,读过一些资料,知道这通唐碑,如今依然竖立在大理市的太和村内,但却没有更多的详情了。毕竟,太和村太小了,地图上也没有标出。我不知道它位于何处,该怎么去。心想,到了大理再想办法吧。

到了大理的第二天早上,随着当地的一个旅游团,先去苍山和洱海玩了几乎一整天。下午四点多返回市区时,和驾驶那辆小面包车的司机谈起,想不到竟问对了人。他知道太和村在哪里。

"就在进城的大路边。待会回市区的时候,我把车停在路边,让你下车。你一个人再往上走一小段路,就到了。"

就这样,我在一个阳光十分明丽的下午,来到了太和村口。司机放我下车后,我沿着一条小路,走进村里。村内尽是稻田和农舍,默默浴在下午的阳光中。走了约十分钟,来到一个高坡上。苍山就矗立在这个高坡后面,形成一道天险。我站在高地上,回过头来,洱海便在我前面不远。一山一湖,保护着这个太和村。难怪一千多年前,唐代南诏国的太和城,就建筑在这个坚固可守的好地方。

南诏是唐朝后期的主要外敌。我在普林斯顿念研究所时,正巧我的一位美国"师兄",是专门研究南诏史的,而我自己研究唐代的军事与边防制度,不免也得留意这个西南边界上的南诏国。而今站在这个太和城遗址上一看,感觉到苍山和洱海是如此的贴近,真可以体会到唐代在这儿用兵之艰苦了。怪不得唐室对南诏,总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这块高坡上,有一个小小的园子,园里有一座碑亭,亭里头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诏德化碑》了。碑亭旁边,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池塘,不知是甚么用途。五六个顽皮的小孩,正在嬉水,扑通扑通地跳进池中游泳。碑亭附近有青青的绿草,修剪得还很整齐。下午温馨的太阳,照在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照在这一群年轻顽皮的小孩半赤裸的身上,照在池塘的水上,形成一种动人的光影。有一种很抒情的,田园的韵味。

孩子们见到我背着相机到来,玩得更起劲、更疯癫了。拿起相机,想给他们拍照,他们却又害羞起来了,互相推让,有的还跑开去。我走到碑亭处,隔着窗往里望,《德化碑》高高的竖立在里头。这儿见不到售票处,也见不到有甚么人在看守,仿佛很荒凉的样子。但小孩说,有管理员,他在园里的后头宿舍睡觉。有一名小孩还自告奋勇地说:"我去替你叫,我去替你叫。"说完就真的立刻跑开去叫了。

不一会,管理员来了。他衣着破旧,又瘦又黑,抽着烟,不像是看守一通历史名碑的人,倒更像是一所破和尚庙的庙祝。然而,和他一谈之下,他却友善极了,热情得很,话很多,似乎这里很少访客,连这位守碑人都感到寂寞无比,一有访客便兴奋不已。

他打开碑亭的门。《德化碑》黑压压的一大块巨石,发出一种无比威严的光彩。它默默地立在这个太和城遗址上,已经超过一千二百多年了。碑身严重风化,凹凸不平,原本刻着的三千八百多字,现在只剩下几百字了。而即使是这些残余的几百字,也字迹模糊,难以阅读了。我绕着石碑走了一圈,再用手轻轻触摸它的碑身,觉得自己仿佛就像在触摸一块南诏和唐代的历史,那么具体而真实。

这通《德化碑》,可说大有来头,因为它是一通建国纪念碑,在公元七六六年,由当时的南诏国王阁逻凤竖立的,记录了南诏国建国初期的一系列重大史事。它在唐代南诏关系史的意义,自然非常深重。而且,由于泰国人的祖先,据说就来自南诏,所以连泰国学者,或研究泰国古代史的人,都对这通唐碑深感兴趣。守碑人告诉我:

"几个月前,就有一位泰国女教授来参观。当她知道碑还存在,没有在文革中被毁,感动得很,几乎快哭了。"

此碑如今只剩下寥寥几百字,但幸好在清代,王昶等金石学家,早在他们所编的碑文集,如《金石粹编》中,记录了大部分的碑文。一般人作研究,其实也不必实地访碑,只要查阅那些碑文集就可以了。我是因为对石碑有一种莫名的"激情",所以才专程来的,也因此才有眼福,亲眼见到这通中国最高最大的石碑之一。

大理师专的周佑先生,曾经注释过《德化碑》的碑文,并把它译成白话文,出了本小册子。访碑过后,守碑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小册子,他说他正好在代售。我说不知道,便跟他买了几本,准备送给我那些研究唐史的同行好友,也算是此行一个难得的纪念品。这个译注本,由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出版,但似乎全由自己负责发行,外头书店是买不到的。最后,守碑人还陪我走了一小段路下山,到大路边去等车,等路过的车子回返大理城。不一会,车子来了,我上了车,看着这位守碑人转过身,低着头,在夕阳下慢慢走回太和故城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