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的数字笔是一支能够在纸面文档上进行修改,并将修改结果同步回归文档电子版的神奇之笔。开始时工作极其艰辛。当我在2000年第一次给盖茨看我们的数字笔设计时,他拿着那支既不能写字,也不能通电的所谓的“笔”,足足问了十分钟的问题。一年以后,我们又向盖茨做了一次汇报,展示了能在普通打印文稿上作标注和书写的数字笔。当看到我们把打印出的文稿揉成一团,展开后还能继续用数字笔书写时,盖茨又露出他特有的孩子般的笑容。会后,他写邮件给Office、hardware、Tablet PC等组,希望能一起探讨这一技术的长期前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健康领域。2004年5月,著名的MIT《技术评论》杂志将其称为“微软的魔笔”,并作为封面文章介绍。
(王坚组发明出的Upen系列大家族)
在盖茨的要求下,公司在美国新建了一个数字笔的产品部门,并在微软亚洲工程院建立了一个软件研发团队。由于市场的原因,数字笔还没有成为一个产品,但我们每次向盖茨汇报工作时,公司内部很多高层都会向我们提供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并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于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这都让我们获益匪浅,我也学到了在任何地方都很难学到的东西。更多的人也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有时,我们也会从盖茨那里得到一些非正式的意见和反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帮助,对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四年前,我的研究小组专门为盖茨的思考周(Think Week)编写了一个软件,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帮助他快速阅读公司员工的数百篇技术文章并撰写点评,我们把它称为思想探索者(Thought Explorer)。该软件的核心思想与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挖掘相关。盖茨很喜欢这个软件,并把它推荐给微软其他高层使用,因为他知道更多人可以从中得到帮助。有一次,当他得知我和我的部分同事正好在美国总部时,特地抽出了半个小时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以及分享了他个人的体验,其中还谈到了能否把该软件让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
与盖茨的这些讨论和相关的工作,让我看清楚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不过它的目标不只是指向人机交互,而是瞄准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海量型数据处理。我们在数字广告平台的研究也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的一个美国同事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丝绸项目(SILK Project)。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关的研究已对微软相关产品或产品开发产生了影响,例如有关SQM数据的大规模处理,微软的几十个产品都不同程度从我们的工作中受益,其中包括Office 2007的开发以及今年4月刚刚更新的微软拼音输入法。
2007年的下半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美国同事的电子邮件,他曾担任过一个部门的总经理,信中只有一句话“盖茨把你列为有关SQM问题必须拜见的人物”。十天以后与这位同事见面后才知道,那是盖茨和Ray Ozzie(雷?奥兹)一起评审一个产品部门的新产品,在谈到有关问题时盖茨特意指出应该与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也是在收到这封邮件十天之后的2007年10月,我的研究小组向盖茨作了最后一次汇报,汇报的内容就是有关SQM数据的大规模处理。
同样让人骄傲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央视国际在2008年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央视国际的汪文彬先生就是在美国访问了盖茨本人后,回到北京就和我认真地讨论筹建这个联合实验室。我们在大规模数据处理项目上的一些相关技术将帮助央视国际在互联网上播出2008北京奥运会的各项赛事,也算是了结了我藏在心里多年的奥运情结。
有意思的是,盖茨与我们研究组的频繁接触,也引来了我在微软总部的朋友的“抱怨”,他们甚至带着羡慕的口气说:“我们虽在总部工作,却也没有这么多与盖茨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不仅仅是我负责的研究组,任何一个现在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人对于盖茨的这些帮助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也称得上是研究院的一大先天优势。在这个环境中,不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接触到公司内部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并从他们那里得到超乎想象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