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节:“另类”高级副总裁(1)

揭秘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场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另类”高级副总裁

作者: 金俊

美国职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你加入一家公司是因为它的品牌;你离开一家公司是因为你的上司。(You join a company because of its brand; you leave a company because of your boss.)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公司品牌能吸引人才;至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要看上司们。据调查,超过50%的员工因为不喜欢他们的老板而离开公司。

我从1999年在美国加入微软公司到今天服务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已在微软工作了整整九年。其间我在两个国家、四个城市工作过,调动过五个部门,前前后后共有过十一个老板。我当初加入微软,可以说绝对是因为它的品牌。能在这家公司工作这么久,当然与我碰到的好上司们分不开。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在美国总部工作期间的一位顶头上司-现任微软Windows部门高级副总裁的Steven Sinofsky。

初识Steven: 感觉很“另类”

Steven Sinofsky喜欢人家喊他“Steven”,而不是美国人常用的简称“Steve”, 可能是不想与公司另外一位”Steve” (鲍尔默)混淆吧。Steven是微软传奇人物之一。他大约三十出头时就当上了微软全球副总裁,不到三十五岁时被提升为高级副总裁,是他那个级别里最年轻的一位。在2006年调任Windows部门之前,Steven全面负责Office所有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十多年,发布了Office 95至Office 2007。一度被戏称为“King of Office”(“Office之帝”)。Steven是我当时所在的Office开发部门2000多名员工的顶头上司。

说起来我们认识的过程,还挺有意思,也许只有在微软这样等级不明显、“没上没下”的公司才会发生。我当时所在的Office产品策划团队颇为国际化。除了在美国总部有一支二十多人的团队,在欧洲也有相等规模的团队,负责了解当地主要国家的用户使用习性。但是在亚洲却没有人专职做同类工作。因为我的中国背景,我对此较为敏感,还组织东亚地区的开发团队来总部介绍他们的工作,以期唤起大家对东亚用户需求的关注。

一天临近下班时,我收到一封我们部门总监发给我的email,上面抄送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当时的小老板 -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小伙子Cameron,另一个叫Steven什么的,我也没仔细看。邮件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与中国有关。我还记得我当时挺不客气地“reply all”(全体回复),回件中陈述中国及其它东亚市场的重要性,并说东亚用户使用习性与欧美用户很不相同,如果我们没有专人去做这方面的调研,我们就不能管自己叫“Global Planning Team”(全球策划团队)。写完后,我点击“send”就发出去了。就在邮件发出去的一刹那,我感觉有点儿不对劲,猛然间意识到抄送的另外一个人是Steven Sinofsky。正后悔自己太鲁莽,我那可爱的小老板敲门进来,冲我挤挤眼睛,说,我猜,Steven一会儿会来找你。我正半信半疑间,一个瘦瘦的、中等个子的“小老头”已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他上穿一件灰色鸡心领毛衣,下着一条发白的牛仔裤,两眼炯炯有神。这正是我在公司大会上见过的Steven。

Steven那时其实才三十七、八岁,却已头发稀疏并且花白,估计用脑过度。要不是他一举一动充满活力,不知情的人真以为他是个“老头”。我正有些紧张,Steven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然后就和我聊起天,完全没谈邮件上的内容。我也随之放松下来,就跟他从中国的Office团队到我的老家神侃了一通。这以后,Steven就成了我办公室里的常客。我后来发现,通常下午四五点钟时,Steven会在楼里转转,和大家打打招呼,聊聊天。所以开大会时,他能常常叫出一个普通员工的姓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Steven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即加入微软,从一名普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做起,在不到十年的光景里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并很快跃升为高级副总裁。若在公司里严格按级别排,Steven大概排个第六、七名,但若按影响力及地位,他的名次要更靠前。有些事情上,连盖茨或鲍尔默也让他三分,或更准确地说,不去干预他。

微软的成功人士,大多具备以下特质:聪明、勤奋、精力旺盛、极具竞争意识。 Steven 可以说在这每个方面做到了极致。说Steven“另类”,是因为他跟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不一样。比方说,他一点儿没架子,凡事亲历亲为。我前面提到他常常“转悠”到普通员工办公室,与大家聊天,询问工作情况。以他的级别,这在即使并不讲究等级的微软也不多见。他还喜欢自己做会议记录及业界观展心得,换了别的高管可能早就请下属代劳了。再比方说,Steven出差很少带随行人员。有几次来中国,他甚至只身前往,完全不像其他人前呼后拥。

Office团队显然已经习惯了他这种方式,有些见怪不怪。而且他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下属。部门里副总裁、总经理级别的人出差,随行人员精简到不能再减。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有次出差在飞机上巧遇Steven的一位下属,是当时掌管Outlook产品的全球副总裁。他碰巧和我去参加同一个会议,竟然跟我一样挤在经济舱里。

从“反博客”到博客人

2005年左右,Steven开始写博客。据说他初博时动机很有趣 – 他想证明博客不过是个”fad”(即昙花一现),长久不了。没料想他开博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校园招聘到员工评估到工作中的压力到西雅图的天气,他都一一“博”之,不亦乐乎。他的博客在公司内外影响颇大。在公司内部,他的有关管理方面的博文被广为转发。

Steven的博客在对读者产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他本人对博客的看法。Word 2007 在最后关头加入了对博客的支持功能,就是他对博客态度转变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公司内部博客正式命名为“Steven’s Office Hours”(“Steven 的工作时间”)。

2006年Steven随公司招聘团队去了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该校位于美国硅谷地区,周围高科技公司鳞次栉比。加上北加州气候宜人,阳光灿烂,要让毕业生去外地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当得知有些学生有意来微软工作,但是对西雅图多雨的天气心存芥蒂时,Steven写了一篇著名的博客,题为“为什么西雅图的天气并不赖”(“Why Seattle Weather Does Not Suck”)。文中Steven以事实说话,用即将发布的Excel 2007的Beta版对西雅图每月的降雨量做了分析,并与其它几个大城市做了对比,得出结论:西雅图虽然降雨天数偏多,但总降雨量相对而言并不多。而且夏天几乎滴水不降,所以天气并不如传言中说的那么差。斯坦福的毕业生里有无因这篇博文而改变决定,我不得而知。但是想到一位高级副总裁在天气问题上如此较真,不禁莞尔。再一想,他为公司招贤纳士可谓用心良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