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的留学生活基本是在“追赶”中度过的,那个时代留学生出国时的英语水平远没有现在的学生强,而且在国内几乎没有接触英文原版教材的条件。于是在纽约市大学就读的第一学年,图书馆成为了我除宿舍之外的第二个“家”,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深至地下十层,我几乎天天“降”在地下某一层的角落里呆上四、五个小时,不知饥渴地恶补英文和计算机知识。由于语言上的现实障碍,有较长一段时间,我基本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为此我时常拷贝同学的课堂笔记回去再学习。别人用一个小时学到的知识,我就下决心用三个小时反复啃,以至于我第二年终于能“正常”上课了,而且也谋得了一个给本科二年级学生上数学课的讲师之职。美国的大学教育很少有国内所谓的“教材”,记得刚上学听某位课程老师上课,由于实在没怎么听懂,所以我就课后向老师请教有没有教科书可以看,没想到他一转身就在黑板上给我列了满满的十本参考书,并且诙谐地告诉我“所谓的教科书,我还没写好”。于是,我知道了在美国大学里只有参考书而没有固定教材。
我非常有幸自己在博士论文筹备中遇到了一位好导师——Michael Anshel教授。他不仅在专业学习和论文撰写上给与了我重要的帮助,而且他把我当作私人朋友一样关心我的个人成长,甚至于现在每次路过纽约,他都会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第三学年结束的暑假,我当时向贝尔实验室提交了一份申请暑期实习的申请,没想到面试之后他们直接给了我一个工作的Offer。在这个诱惑面前,我当时其实很想放弃接下来的博士学习,而以硕士身份毕业去贝尔实验室工作。可是,Michael Anshel教授却建议我不要绝然放弃三年的学习,如果真的想踏入社会,那就先过去工作看看,是否真的是自己喜欢的,然后再选择是不是要回来继续学业。应该说,Michael Anshel教授为我设想了一条两全其美之路,两年后,他又重新把我从贝尔实验室拉回了学校写博士论文,接下来,又过了两年,我得到了一个失而复得的计算机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后的十年多时间里,我一直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无论是在贝尔实验室做研究,还是在创业公司实战拼搏,还是后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技术转化方面的工程总监,我始终为自己能遇到越来越充满挑战和新奇想法的工作而激动不已,甚至有一年我还在家待业,挣扎着是否可以白手起家创办出一个了不起的软件公司,因为那个时候始终拥有着梦想的支撑。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兴趣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帮助我成就了现在的事业,就如同像我孩童时乐此不疲地养了那么多年的兔子一样。
作者介绍:
田江森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总监。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在ATandT贝尔实验室时在UNIX上的开发工作。在SpaceLabs Medical从事病人信息研究和管理工作5年之后,他进入了一家美国西雅图创业公司bSQUARE的高管团队。2004年他正式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田江森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纽约城市大学获得计算机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田江森最自豪的是拥有三个可爱的儿子。他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带着他们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当然也忘不了他心爱的运动——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