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节:向着标杆竭力追求(1)

揭秘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场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向着标杆竭力追求

作者:马维英

危机也是转机

我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已近八年。记得刚回国的时候,那时12个单一领域的研究小组基本已经成立,于是我就接手了剩下来的无法分入这些小组的“杂牌军”。这些人有的是因为所学领域与现有12个小组不吻合,或是因为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单一小组。在那段时间,我和我的组员常开玩笑说我们是研究院的“其他(Other)组”(因为在分类问题里,当无法归类于既有已知的类别,传统的做法就是将其暂时放入一个类别,也因为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名字,只能称为“其他”)。

因为这个组的成员大多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背景,每个人都“学有所专,术有所攻”,然而对于一个研究组来说就难以专精,像这样的一支“杂牌军”是我来到研究院之后面临的第一个窘境。“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成为了一度困扰我的难题。那段时间,我常常睡不安枕,加上初到北京的水土不服,我病了好几个月。

就这样辛苦摸索了一年还看不出头绪,于是,我们不得不转换思维。既然我们组的特色是拥有多领域的人才,有从事信息检索、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网页分析等方向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开拓一个新领域,从多元领域上去体现优势呢?我相信这群专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一定能激荡出新的火花出来。因此,我就准备带领这群人向互联网搜索领域进行探路。

当时恰巧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搜索这个领域所涉猎到的问题常常横贯数个领域,刚好最适合我们这样多元领域交汇的研究小组来发挥。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搜索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新的领域,其实这倒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组织团队成员定期在一起脑力激荡,每个人轮流上台报告自己这段时间最关心的热点、难题和趋势,其他团队成员给予不同角度的提问和建议。日积月累,我发觉我的“杂牌军”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立足点和优势,他们将很多新鲜的构想从一个领域引入到另一个领域,由此促发了我们从事一些跨领域研究的尝试。不断重复这样跨领域激荡,许多原创性的想法也油然成形。从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意识到为团队建立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大家相互提出问题并澄清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和自我提高的方式。

聪明人聚在一起,产生的效果,不是加法效果,而是乘法效果。不同领域的聪明人越多,越能产生大的突破。

这是我在这次摸爬滚打的探索中深切体会到的一个人才法则。其实,我们这是一个以刚博士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是天资聪颖、富于创意,而且干劲十足、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就使得团队凝聚而成的“合力”可以等同于所有人才智慧能量的乘积(而非相加所得到的和)。

从杂牌军到正规军

人生就像一个赛程和战场,需要有一个永远的目标与最佳的战略来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前进,夺取标杆,得着冠冕。我觉得这样的人生观也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上。在研究院成立初期,对于目标与战略有相当多的讨论。作为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研究的机构,特别是一所企业研究院,要向学术界和工业界展示研发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二是研发创意对公司未来技术战略的影响。

对于学术影响力方面的目标与战略,首要以张亚勤院长期间所设定的一项军规—五五原则最具代表性与可执行性,也即研究院应当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全球前五大学术会议上发表不少于百分之五的文章。这无疑对我们冲击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一时间全院上下好像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战略,那就是五五。

对于互联网搜索领域而言,ACM SIGIR(国际计算机协会主办的国际信息检索大会),历来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盛会。2001年以前,在这个大会上,来自亚洲、中国的声音几乎可说是微不可闻。

但是凭借着全组不断的努力,我们也就一起写下了中国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在SIGIR的辉煌历史。2001年,在SIGIR上,我们团队(仅以我所领导的研究组统计)以一篇论文起步;2003年发表了三篇; 2004年则为六篇;2005年则为九篇……近几年来,我们被SIGIR采纳的论文量已稳定在所有获选文章的10%左右,较微软其他研究院获选论文量的总和还要多。而在另外两个与互联网搜索紧密相关的学术会议,WWW (国际互联网大会) 和ACM Multimedia(国际多媒体大会)上,我们的团队也始终保持着令人自豪的战绩。我欣然地看到,我们的团队已俨然成为了一支拥有国际声誉的“正规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