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节:面包记(2)

揭秘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场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我和嘉平再次讨论了以前试验的经验和教训,决定仍然选用切片面包。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也没闲着,继续在各个超市搜索,已经找到了一家切片面包,孔洞尺寸都比较适合,也很均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防止变形。嘉平开始设计了保湿的方案。在面包下垫上了毛巾。毛巾的另一端浸在水里。通过虹吸来保持水分。可惜,我们很快发现面包本身的虹吸不够。面包的上表面还是干了,经过一夜,还是会变形。看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反其道行之,尝试事先减少切片面包的水分并尽量保持切片形状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面包失水,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一天晚上,我忽然想起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她用微波炉制作干花,决定用微波炉试试。第一次试验以后,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再接再厉。终于,在一袋切片面包壮烈牺牲之后,在一个晚上我找到了最好的生产工艺:将面包放于平板上(面包加热会变软),两边衬上餐巾纸。放入微波炉,中火每次一分钟。取出换餐巾纸,保证水分能尽快吸掉。重复四到五次后,就可以得到干的但是不变形的面包片。

于是,连续几个晚上,大家都能看到我小心的手捧编了号的面包片,在厨房的微波炉旁忙着“烹饪”。为了防止加工或候选的面包片被人吃了,我在厨房里一直盯着,直到过程完成,把面包片送到实验室里才离开。这样还不放心,我在每片的旁边写上:“试验样品,请勿食用”,防止拍摄数据的人饿了吃了他们。不过,大概是因为我们之前的废品早已经让大家吃腻了,结果根本没人碰这些面包一下!大家开玩笑说,看来我们的面包片和微软的软件一样,要到3.0版才能成功。

转眼几周过去,我们赶在Deadline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提交了论文。值得庆贺的是,我们的一切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我们的论文成功的入选了2005年的SIGGRAPH。

干面包还是鲜面包,这是个问题。

那年八月,我和Steve Lin在SIGGRAPH上宣读了我们的这篇论文。论文宣读完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都很感兴趣,几个人提了一些技术问题。最后,这个Session的Chair走到麦克风前,问道:“你们的工作很出色,但是我看到你们的渲染结果,那个面包看上去有些干,看着像是干的面包,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是绘制或者建模的问题吗?”我听了,一边心里乐,一边佩服他的眼力。我走到台前,回答说:“你说的太对了,实际上,由于我们的数据捕捉需要十几个小时,所以,我们捕捉到的真的是一个干面包的数据”。场上的听众被我们的这一问一答逗乐了,大家不禁大笑,接着热烈鼓掌,感谢我们精彩的论文宣读。

(通过算法,计算机自动绘制出来的面包)

写在最后的几句话

上面的一个小故事,是我在SIGGRAPH 2005的一点经历。这点经历,也许能够让大家看到在我们每篇论文背后,我们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认真与努力。就在这样一次次SIGGRAPH的努力中,在学习、挫折与汗水中,我也在慢慢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我在微软研究院已经工作了快十个年头。回想起这十年,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我圆了我做计算机图形研究的一个梦想。而且,我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有趣的人,并和很多人成了好朋友。和他们一起并肩工作的日子,已成为了我过去最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将来一起奋斗的日子,是令我期盼与兴奋的人生体验。

作者介绍:

童欣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研究项目负责人,研究兴趣主要为图形学算法,系统,表观造型等。他1999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同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曾经是伪小资真愤青,现在为准中年宅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