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投资路线要顺势而变(2)

最牛投资客 作者:周德文


一般人不会想到这种生意能火起来,他们低估了现代人的动手能力和意愿,尤其是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有事没事都喜欢去店里转一圈,买些材料回来自己做个小兔子、小饰品,挂在包包上或者送朋友。更重要的是,这种小东西的价格竟然都卖得很贵,温州老板说这是时尚、牌子,目前国内只有真正有内涵、上档次的人才玩“DIY”。

再后来,这条巷子里跟风的人又多了,很多“DIY”都冒出来。温州老板又在自己店里加了“格子铺”:顾客买店里的东西,做成漂亮物品放在格子铺里,店主会帮忙卖出去,期间只收取租格子的费用。再后来,同行又多了,温州老板又改变了投资方略……

总之,温州老板总是极力避免跟同行恶性竞争。他所追求的大多是没有竞争的最高利润,当一有竞争或者低迷的苗头,立刻改变经营路线。

这又引出另一种现象——与其说温州人紧跟市场,不如说温州资本在引领市场。

一部分人认为,温州人之所以能快速发财,是因为他们时刻跟进市场脚步,什么东西赚钱多就去投资什么。这话说得固然不错,但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妥帖:与其说温州人在跟进市场,倒不如说温州人在引领市场,与其说他们在乎的是利润,倒不如说是利润的“最大化”。

温州人总是有办法成功引领市场,这与他们的胆识是分不开的。温州人素来胆大,敢于走在国家政策的前面,而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据说,每一个成功的温州商人,都会将每日收看《新闻联播》当做必须执行的“军规”,每一项国家政策细微的变化,敏锐的温州人都不会错过,从而可以在细微的政策变化中寻找投资机遇。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兴增,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大学的创始人。他就是在国家政策还没完全放开的时候,完成了民资办学这项壮举的。

那是在1999年,手头已经有一笔资金的周兴增决定弃商办学,在上海建校。当时他的想法并未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双方只是签订了一个意向书。然后周兴增就投资3亿元,在浦东康桥开发区开始买地、搞基建、盖楼舍,将办学所需的基本硬件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到上海市教委审批。

谈起这个大胆的举动时,有人问他:难道不担心政府不审批?

周兴增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若是不先搞好办学的必备条件,那就永远也批准不了!”这种将政府一军的巨额投资方法,恐怕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

别人又质疑:“民办大学招生,一般第一年没多少生源,难道你能确定自己不会赔本吗?”

周兴增依旧不温不火:“等我招生超过1000人,请您再来恭喜。”

结果2000年9月,周兴增的建桥学院第一年招生,报考人数就有5300人,当年录取了1352人(当年上海民办学校的正常生源可能只有300人)。2001年,上海教委破格准许建桥学院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序列,授予它独立颁发大学文凭的权利。

后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每每谈起周兴增,都会夸赞:“建桥是一条鲶鱼,把上海的民办大学给带动起来了。”

老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紧跟市场潮流固然不错,但却不及抢占市场先机来得明智,如果能成功引领市场走向,那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功劳一件了。

其实,紧跟市场也好,引领市场也罢,无论温州人的投资路线怎么变,追逐的东西一直没变——永远追逐最大利润,其他非最大利润的投资当放则放。正如一则段子所说:比尔·盖茨掉了1000美元都不需要弯腰去捡,因为弯腰捡钱的这几秒钟他完全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在温州人的观念里,那些非最大利润的投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比尔·盖茨式的“弯腰”,是非常不明智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