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持续的增长能稳定多久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些数据: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5年,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8年,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我们发现,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企业的平均寿命却是持续下降的,市场正在加速淘汰那些没有能力的企业。
中国企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我曾经研究过能够应对变化的一流企业的特征,发现它们第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独特的战略逻辑,并且能够体现在产品中与顾客价值相一致。我也在更多的场合批评中国企业的市场研究部可以改名为“同行研究部”,我们的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同行,而没有关注顾客,最后的结果就是同行企业严重雷同:一样的产品、一样的服务、一样的营销。再加上我们在研发投入和专利技术上的差距。2005年中国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做得好的也只是占销售收入不到4%,而同年三星研发投入53.7亿美元,占销售收入9.4%。在研发人员素质和能力差距上就更加无法比较。
原材料涨价、全球化、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仍然是困扰我们的关键因素。我们对经历了百年风雨变幻还能够屹立不倒的长寿公司充满敬意,可是我们同时发现这些长寿公司的存活的理由非常简单:符合顾客期望的产品,稳定成长的员工、保守的财务。它们还会拥有其他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三点是它们的共性。这三点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积累所获得的主导市场的要素。
2005年中国电子百强利润总额29.3亿美元,相当于全球IT70强的24位,利润率为2.5%。但是一个三星利润就约60亿美元,利润率为10%。当我们的企业不断地强调原材料、市场竞争、汇率变化导致利润下滑的时候,三星所获得的盈利能力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警醒?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企业具有了规模的能力、成本的能力、销售的能力,可是这些都还不是企业的经营能力,这些只是企业的生存能力,也并不意味着企业能够持续增长。真正的企业经营能力是企业能够主导供应链体系和通过投资、技术形成的核心价值链,企业有能力决定着资本和技术的流向和流动方式。否则,市场外部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问:规模了但系统吗
迈克尔?波特曾经提醒过我们:全球化的过程,让竞争的规模愈来愈大,而且愈来愈复杂。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企业不再能够单体作战,同时企业也不能够凭借单个要素获得成功,系统能力是企业必须具有的基础。
对大规模产销的惯性操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企业进入企业化的尝试,走到今天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还停留在流程、分工、协作的阶段,企业从10亿到100亿再到1000亿所采用的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对于这样的变化更多的是利用经验和惯性,而不是系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