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让孩子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心甘情愿地去搬小石头,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设置可能性,并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增加外在激励因素,就会达到最佳效果。从根本上说,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就是要设置这种可能性。设置这种可能性通常要先考虑这些问题,孩子有没有能力做?孩子努力了是不是可以实现效果?孩子愿不愿意做?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天性?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一种氛围,接受求知环境的激励?是否让孩子们具有成就满足感,并不断获得一步步的成功?等等。
所以,做孩子的“镜子”,首要任务是:
第一,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苦衷。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艰苦的事情,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就像挑东西—样,有些人能挑起200斤,有些人则只能挑起100斤,尊重孩子是了解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是诱发孩子求知欲的前提。
第二,从可以实现的需求出发。即将抽象的、高级的东西具体化,要求过高的要先降低要求,一步一步地实现,比如以往我们经常用来激励人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等,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它并以之作为自己学习的动机,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诱发。
第三,避免孩子与你“顶牛”。我们经常说“孩子,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有出息”,一般而言,孩子不会因为你的这句话而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而应该将这句话设计成几个孩子一定能肯定回答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