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了全世界商人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中国每年所制造出的各种日用消费品,产量足以满足全世界人们的需求。仅2006年,中国就出口了77亿双鞋,相当于给全世界每个人做了一双鞋;家具出口额已达到172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一大家具出口国;陶瓷出口占全球比重高达,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一。
除日用消费品外,中国制造的许多家电、机电及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已位居世界首位,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首位的达210种。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钢产量的34%,电脑占比40%,移动电话产量占比47%,彩色电视机占比45%,激光视盘机产量占比60%。
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曾经这样说:“中国是最适宜制造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持续的经济增长、训练有素的工人以及精致的制造流程。”在当今世界,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消费市场;而中国、东南亚、东欧和南美又是全球最主要的四个劳动力市场。其中,中国是两个市场唯一的交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自然会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应当说“中国制造”是历史垂青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从自身历史看,中国完成了从与世界经济绝缘,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巨大转变;从国际视野中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渐次从一个产业链“孤岛”发展成了世界产业链的“重要枢纽”,成为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干流中的一条重要支脉。
4. 尚未完成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美国畅销书《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作者沃麦克,曾在书的开篇第一句写道:“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须生产得好。”这句话很透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从历史发展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作为“世界工厂”的英、美、日,亦或“东亚奇迹”中的主角韩、新、台,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都有赖于制造业的发展。更不用说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完全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0%,年均增长率约为1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历史如此,现实生活也充分说明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的发达国家,看起来似乎在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制造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高增长率40%。而在过去10年中,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复兴起到主要作用。发达国家如此,新兴发展中国家更是不敢懈怠,新加坡《联合早报》中曾经写到:“我国不能放弃制造业,而且还必须设法维持它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一定比例,目前是四分之一;即使大力发展服务业,也不能放弃制造业。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必争论,即使还有人要争论,未来的争论点,应该是怎样让制造业继续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