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变局之探(3)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各种机缘都已积聚成熟,加上政府领导人的睿智与气魄,敢于正视自己国家存在的不足,敢于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于是,国门就被打开了,“师夷长技”这个传承了百年的理想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

开放国门30年来,中国的确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业从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岛”,变为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西方世界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中国制造”如今风靡全球。但如前所述,在这种华丽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深的困局。

过去这些年来,中国引进来更多的是生产线而非生产技术,得到更多的是“鱼”而非捕“鱼”(渔)的技巧。尽管中国一直希望“师夷长技”,却始终未真正获得西方人的“长技”,更远未达到“制夷”的地步。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始终处于最低端、最尴尬的位置,真正的先进技术还一直紧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在与欧美企业的产业链博弈中仍处于受“夷”所制的状态。

这种缺乏自己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就犹如一座没有梁柱骨架的大厦,只能依靠外力的作用维持不倒,这种外力就是外方的技术授权。而一旦有一天外力一撤,支撑力没了,大厦就会轰然倒塌。中国的制造业就恰恰处在这样一个困局之中。

查验中国这些年来走过的轨迹可以看出,制造业陷落的这个困局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合力造成:

一方面问题是出在外资企业身上。中国在打开国门后,走进来的外资企业多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技术。尽管它们希望能获得中国的市场,占有中国的资源,向中国转移自己冗余的生产能力,但并不因此就会把自己的技术分享给中国。因为它们觉得,这样做最终会给自己多树立一个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作为“地主”的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师夷长技”的精神。尽管中国有一个“市场换技术”的大原则,但多数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都是只重视引进,不重视消化吸收;只重视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目标考虑。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真的给了出去,技术也真的没有学到。作为一个百年梦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至今仍是一个未竟的事业!

二、开放路上的得与失

1. 完美交接的主线

李岚清在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撰写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提到了他在1978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洽谈合作的事情经过。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团来华谈判,墨菲提出要与中方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合作——

墨菲最后补充道:“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一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再说得通俗一点,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听了这番话,我们感到新鲜有趣,不过当时我想,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我能同你“结婚”吗?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重要的对外谈判项目都要向国务院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写简报,我们也就及时把这次谈判的情况如实上报了。出乎意料的是,我写的这份简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同志都一一圈阅,邓小平同志还在简报上关于通用汽车公司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指出了我国利用外资的道路。从此,我国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