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调查报告中不能反映出来的一个读研学生的心理也许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求职,我害怕经受求职的挫折,更害怕社会的复杂,不如逃避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继续做我擅长的、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读书)。
然而,正如上文中的例子,缺少职业规划而选择读研并不是对未来负责任的承担,我们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
盲目择业,职业发展多坎坷
谁说找到了工作就万事大吉?没有职业方向的就业,面临的烦恼更是多多。
Emma大四求职时采取了“海投”的策略,广撒网还是有收获,在最后拿到的几份offer中,Emma挑选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吸引她的主要是这份工作的薪资待遇不错,而且还能留在北京。可是经过大半年的工作,Emma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职业,策划、产品推广、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等因素使得性格文静内向的她时常感到沉重的压力。
其实像Emma这样的情况,看似是“择业”,但事实上,并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之上的,于是这种选择就变得盲目了。因而,其实不能称之为“择业”,她更像是在迷茫中“被选择”。而比这种“盲目”更糟糕的是先就业再择业。
Jack在毕业前期,一直是以“先择业”为指导方针的,但是因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他又缺乏择业的判断标准,同窗好友、至爱亲朋们七嘴八舌的“高见”搞得他一头雾水。临近毕业,眼看着同学们陆续找到了“东家”,而自己却高不成低不就,面对父母期盼的眼光,Jack有点急了。这时,正巧有家国有企业对他颇有意向,抱着“先就业再说”的想法,Jack成了该国企市场开拓部的经理助理。但是在工作了一年以后,Jack仍然觉得不适应,整天面对文件和会议,一点工作的激情都激发不起来,这时的Jack很后悔当初没有“先择业,再就业”。
显而易见的,如Emma和Jack般,找到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无法激发工作的热情,于是得不到好的回馈,这更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快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