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化缘簿事件、内需的发现、泡沫(4)

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 作者:(日)泷田洋一


过了不久,贝克对日本的访美议员团说“这种办法与将来的预算相抵消”,对这种预算措施拉动内需的作用没做任何评价。是达拉拉们经过大致的了解,向贝克部长提出这样的说法吧。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这么说的确出人意料。当时美国“审查”日本扩大内需的努力,说三道四是他们的权力。日元升值恐怖症的政治经济界指责政府的是,做了很多努力却被对方抓住了短处。

对美国当局就扩大内需的政策进行说明的时候,不愉快的是对方用日本国内喧嚣的“淡水论”来质疑政策的效果。所谓“淡水论”,首先由日本国内的通产省及经济计划厅提出,即政府经济政策的效果并不像通常所宣传的那样,一部分报纸接受了这种说法,成为一个“行业用语”开始使用。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一般都打着“综合经济政策”的招牌,包括从公共事业经费的追加、减税、利率下调,到兼并率的下调、对电力公司的设备投资集中到上半年使用,以及其他的政府部门采取的可能提振经济景气和扩大进口的动作,总之不论大小都要一一列举,作为“综合的”作文发表出来。负责汇总资料的经济计划厅对一项一项的具体措施煞有介事地制造借口,计算“效果”,然后将这些相加,说是达到了多少多少兆日元的金额,这样提振景气的告示就贴出来了,拿到国会或者大众传媒那里去招摇。

在这些所谓的对策中,有类似于今天名声不好的“地方单独事业”的项目,也有像利率下调这样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将一年以前、两年以前的经济效果分别加入进去的做法。对同样“效果”加以总结归纳,其定义和测算方法显得乱七八糟,无法调和。于是就有人指出“多少多少兆日元的政策投入”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并且时而能听到这样那样的指责,如在国家已经宣布的政策里,居然包含地方政府独立的项目投资以及电力公司早就计划好的设备投资。

于是,在中央政府提振景气的政策努力中,用于追加公共事业经费预算或减税形式的真正的国家资金投入应该怎样估计呢?这时有人将这一部分投入称为“淡水”。事实上,在所宣称的数兆日元投入中,综合经济政策中的“淡水”部分充其量不过占一、两成而已。大众传媒对这种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在政策发布之前就表达观点,预测所谓几兆日元规模中“淡水”部分不过多少亿日元,不能抱有太大期待云云。而美国驻日大使馆运用人海战术,把日本主要报刊的报道与评论断章取义,翻译成英语后送回本国。财政部的负责官员当然就知道了“淡水论”,不难想像,这成为他们发动攻击的炮弹。新闻就是世间言论,日本国民对政府提振景气的对策不满,美国把对日本的各种各样的要求都摆在眼前,还送出空头人情,说“这是为了日本国民的利益”。

不言而喻,“淡水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因为政府提振景气的对策就是在宏观上诱导需求增加的方案(用最近流行的话来讲,就是缩小“供需差距”),政府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各样的动员,只要需求增加了,就可以说达到了目的。只着眼于“淡水”部分的效果,或者说只计算政府范围内的需求,明显是不对的。因为追加了财政投资,公共机构的融资范围也就增加了,可以比民间资金在利率等诸多方面提供优惠,这一部分优惠应该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用挂羊头卖狗肉来批判“规模多少多少兆日元的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能说没有弄懂,但是对经济本身并没有引起那么大的伤害。例如5兆日元的投资规模,与GDP相比占1%,但是谁也不会去要求GDP的增长率也要提高1%。

经济计划厅也是一样,提振景气的效果是运用宏观经济模型计算出来的(所谓政策的规模,是这一年的政策和从前相比较扩大的目标并进行通告的效果,这种解释是恰当的)。还有,像我国这样保持着经常稳定的财政赤字的国家,“淡水”就是赤字的增加。让财政赤字增加的时候,在达到短期扩大内需效果的同时,必须注意中长期可能产生的弊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