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忙得晕头转向—数字时代,深度何在?

哈姆雷特的黑莓 作者:(美)威廉·鲍尔斯


每当我环顾四周,看到大家现在的状态都是眼睛一刻不离屏幕时,我就会想起朋友玛丽。与玛丽初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她刚移民来美国,还在努力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每次我碰到她问“最近过得如何?”时,她都会笑盈盈地回答一句:“忙疯了!”

忙疯了?我听了好不奇怪。她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出口时语调轻快、笑容甜美,一点没有忙疯了的样子,倒像是十分开心,一副喜不自胜的表情。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玛丽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美国人相互见面时,不就老说自己“忙疯了”吗?每个人都抱怨自己很忙很忙,玛丽听多了,竟以为这是句客套话,每次见面都要提一提,以示尊重。人家问你“最近怎样?”你不该回答“还不错”,你该说你“忙疯了”。

玛丽当然是误解了,后来她终于认识到这个错误。不过,她的观察是相当精准的,“忙疯了”正是大多数美国人如今的写照。我们每天把一袋又一袋的包袱往身上压,一袋都不肯放下来,这种生活难道不奇怪?我们忙起来忘乎所以,“忙”本身倒像成了忙碌的意义。

那么,忙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整日行色匆匆,疲于应付大小任务,归根究底又是为了什么?这类问题很难想出确切的答案,所以我们平时总是避免深究。一旦开始思索“忙”的意义,你就会很快深入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然后,你离存在主义大师也不远了—“我们怎么会沦落成今天这样?”“我到底是谁?”

这类问题鲜有人思考,就算有人愿意去想,哪里又有时间呢?我们都已经忙不过来了。更何况,在内心深处我们相信,自己这么忙是被逼的,不是个人的主动选择,所以根本就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就像经典动画片里那只达菲鸭一样,走在路上,漫不经心,不想横空掉下一只铁砧来,被狠狠地砸到头上。动画片里,达菲鸭整个被砸成了扁扁鸭,我们当然不可能被砸扁,但受到的冲击大同小异。身体毫发无伤,精神却在“忙”的重担下,喘不过气来—所谓精神,就是活在我们体内的那个神秘的灵魂,有了它,我们每时每刻才能理解、分析和感受生活。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生活就是外界所发生的事,事情发生后,我们才能依靠感觉来得知发生了什么,但其实不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心中感受到的,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和情绪的体验,成为我们对世界的内在认知。这个内在认知,才是每个人所知道的现实,也就是某位顶尖神经学家所谓的“脑中影像”(move-in-the-brain)。我们为内在认知赋予了各种名称:头脑、精神、灵魂、自我、神经、意识……就是这个本质的“你”和“我”,却因为要思考的太多,要做的太多,而只能在无数重负下痛苦地蠕动前行。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即便是这样又如何呢?”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艰辛的磨难,生而为人,应付困难是分内之事。何况有些人虽然忙得不成人形,却乐在其中,有滋有味。也许,我们这样的人该学学他们才是,要用乐观的眼光看待快节奏生活。简而言之,态度是关键。

内心生活的质量如何,实在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不过,忙碌过头肯定是有问题的,单纯靠转变态度可不能轻易了事。想要让内心生活快乐富足,让“脑中影像”精彩绝伦,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有“深度”。我们都知道深度是什么,但要用语言下个确切定义却不容易。可以说,深度反映了意识、感情和理解的质量,只有我们全心全意投入生活的某一方面时,才能活出深度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