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的语言体系要做符合公众心理和观众平均理解能力的语言体系。
第二,符合特定传媒传播规律的语言体系,就是以前我们的这个语言体系是针对报纸的,报纸的语言体系用在电视上显然是不合适的。电视传播的语言体系生硬地移植到网络传播之中也同样存在问题。
第三,符合气象预测监测和水平的语言体系。监测和预测水平越低,语言的模糊度就越高。当监测和预测水平提升之后,语言的清晰度也要同步提高。
第四,符合现代汉语通用语义的语言体系。我们有遵守现代汉语通用语义的义务,没有随意界定词汇内涵的权力。
什么是好天气?
某地,小学校长电话询问当地气象局明天去种树,天气好不好,预报人员说:明天正是种树的好天气。
于是有了种树后遇雨,校长责问预报不准的故事。
当地是山歌的故乡,所以预报人员把这件事写成了非常口语版的山歌,我把收到的歌词晒一晒,可能无法体现山歌传神的韵味。
当然,以后进行预报服务,千万别光说是好天气,更细致更确切一些就更好了。
明天是否好天气?电话询问气象局;
我们接电不直讲,先问对方是何意?
对方通了姓和名,小学校长好年轻;
植树佳节好日子,带领学生去造林。
晓得他们去造林,我们回答很殷勤;
造林确是好天气,明天你们请放心。
那天他们进山区,挖坑种树汗水滴;
种到一半落大雨,大伙变成落汤鸡。
小学校长很生气,认为预报有问题;
慢慢同他讲道理,什么才是好天气。
你们种树在山顶,需要浇水来定根;
老天晓得你心意,特地落雨帮你淋。
当场降下及时雨,确保树苗成活率;
千金难买好时机,这种才是好天气。
天气好坏看行业,千万莫搞一刀切;
阴晴雨雪各有用,顺应天时在其中。
在美国,WC为何那么受欢迎?
所谓WC是开玩笑,是天气频道(WeatherChannel)的简称。
在美国本土,WC的影响力几乎排在CNN前面。感觉不可思议,但却是长期存在的一个历史事实。
首先,这个国家的民众对天气信息有广泛的需求。如果一个地方天气过于恶劣和不规律,难以预测和防范的话,那么天气预报就没有广泛需求;如果一个地方天气过于平静和规律,那么天气预报同样没有广泛需求。
美国,纬度跟中国差不多,气候类型有近似之处,中国的地形比它更复杂一些。所以,各类气象灾害中,美国只有龙卷风比中国更多一些,但是总体上也是一个灾害非常多,灾害种类多、灾害影响程度大、灾害频次高的一个国家。这使大家对天气预报有需求。
美国天气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第一,信息本地化。就是说如果我在北京看,所有的信息都是围绕着北京的;如果我在上海看,所有的监测预报信息都是围绕着上海的。比如说你在洛杉矶,洛杉矶市区怎么样,大洛杉矶区域怎么样,然后整个加州怎么样,整个西部怎么样,整个美国怎么样,整个世界怎么样,它是这样的。它从本土化信息,到全球化信息,是以你的视角,以你的生活半径进行视野拓展。这是信息本地化。
第二,灾害的现场直击。大家都说美国人喜欢看热闹,所谓“热闹”,对发生地而言是一种灾难,一种震撼,对他人而言是一种关切,一种注视,而不是把他人的灾害当成自己的娱乐或者视觉盛宴。现场直击,它的直观,它的即时,使观众对于气象灾害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这种直击也是更立体的新闻资讯。
在美国,目前在很多学校、企业、医院、高速公路,以及体育设施诸如体育场、高尔夫球场、滑雪场,它都有监测仪器。天气情况,是用画面来呈现的。气象监测已经进入了数据化与视频化集成的时代。
举个例子说,乌鲁木齐的气温下降17度,昨天那个监测画面,你看昨天乌鲁木齐人是怎么穿衣服的,今天怎么穿衣服的;昨天树枝还那么多树叶,今天都落光了。这样他就很清楚,根本不用语言表达。然后包括一些商业的服务,比如高尔夫球场,风的条件怎么样,温度条件怎么样,现在打高尔夫球的人是一个什么情况,一目了然。比如滑雪场,它能做到这个雪是积雪,还是新雪;是干雪,还是湿雪;是那种很厚的还是很薄的,是很实的还是很浮的雪,一切清清楚楚。它使服务增值了。
第三,监测与预测信息的快速滚动更新。就是监测的信息和预报的信息,因为没有人工订正这一个障碍,可以做到每10分钟滚动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