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人这样粗略地划分意大利:北部:奶酪;中部:葡萄酒;南部:小提琴。
北部阴沉的天气多一些,人更内敛,也更勤勉。它适合工业,适合精密的流程化严谨地生产。而阳光明媚的南部更容易出产奔放的音乐和舞蹈,人在阳光下更容易张扬和亢奋。有人说,阴冷天气里容易产生哲学,雨雾天气容易产生诗歌,明媚天气容易产生舞蹈。你同意吗?
人与天气
人这一辈子就像经历一年的天气,一开始觉得风是清凉油、雨是润肤霜;生活的副热带高压把你烤得外焦里嫩,还得以此为成熟色自我安慰。经过长时间的煎熬,还得有模有样地让人评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个人都觉得干湿适度、冷暖宜人罢了。
遵从是一种智慧
古时候,发生灾害,一叶扁舟泛舟江湖那种感觉是一种无奈,当然也是一种自在和放下。
人类在很弱势的状态下,对天气气候实施一种无底线的敬畏和无条件的遵从。一旦人们有了力量以后,首先想到的是改变,战胜、占领、征服。如果人类在能够选择或者部分选择的时候,依然能理性谦恭地遵从规律,我觉得这是更大的智慧,也是更高的文明。当你不具备能力的时候,你说遵从,那是不得不;当你具备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你依然遵从和尊重,那是不得不敬佩的。
雷电所造成的
我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个他在南方出差时遇到的事情:一个村子里经常发生雷雨(平均每年100多次),也经常发生村民遭雷击身亡的事情。很多很多年以来村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谁被雷电击中就证明他或者他的家人做过坏事,属于“恶有恶报”。于是谁遭雷击死亡之后,他的家人不仅得不到任何帮助,而且还会感到没脸见人,往往迁居他乡。
非常遗憾!同样是天气灾害,当洪水发生时,我们有“风雨同舟”的文化传统,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代精神。但雷电劈人却被人们认为是“天打五雷轰”的咒语应验。有的时候,陋俗的力量还在扭曲着人们对于天气的理解以及同情和救助的心态。
天气打破环环相扣的生活
原来人们是相对自在相对慵懒的生活方式,有时候甚至是无序的。现在完全是一种计划的,是一种严谨的日程表式的生活。前些年我们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人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澳门,从澳门到台北,从台北要去马达加斯加的时候,然后这个环节当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天气方面的影响,都使得他最终到达目的地的形成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时候就是从台北到马达加斯加一周会有一个航班,他之前都环环相扣地安排好了,中间一个雷暴使得机场关闭了3个小时,他就要耐心地等待一周。环环相扣的现代生活,经常因为天气而产生连锁反应。
今日雾,今日毕
大雾时的心愿: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点雨。今日雾,今日毕。
躲过雨的屋檐
雨,在路上……对于一场春雨:迟到,要等得;夸奖,要舍得;降温,要忍得;好处,要记得。勿以雨小而不为。人们说: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阳光
有阳光时,阳光是“你”;无阳光时,“你”是阳光。各地每年日照时数,少则600小时,多则3000小时。而在“我”眼里,“你”的年日照时数是8760小时,“你”的阳光,醒时可入怀,睡时可入梦……
哪场雪更大?
2011年春节期间,北京下了两场雪,哪场雪更大?人们的感受不尽相同。第一场雪与第二场雪相比,北京市获得的总雪量大约多出1176万吨。第一场雪全市平均降水量2.7毫米,第二场雪2.0毫米。但第一场雪的降雪中心是在人少的地方,第二场雪的降雪中心是在人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