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贴标签等于把广大的世界框进很小的视野里以管窥天(1)

10堂量子创意课 作者:李欣频


第1堂 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以事物的原貌待之

【贴标签,等于把广大的世界框进很小的视野里,以管窥天】

我记得2007年下半年,第一次在北大教课的时候,放了一小段《The Secret》影片,解释什么是以“吸引力法则”来创造新事物时,有学生问我这影片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我当场傻了,因为在我过去的学习之中,我从没有以这样的角度去区分信息,这影片对我而言,重要的是吸引力法则如何运用在我的生活、我的创作中,至于这影片是什么论,或许连创作这部影片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也不关心。

于是我反问这位提问的学生:“这部影片究竟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影响到你看待这部影片的价值吗?如果有影响,那就是你‘贴标签’的思考方式,改变了这部影片对你的意义,与这部影片本身是好、是坏,完全无关。”这让我想到电影《心灵印记》(SCREAM OF THE ANTS,有的译为:蚂蚁的尖叫) ,一对情侣到印度旅行,两人手持一台摄像机在同一辆人力车上,摄像机到女子的手里,镜头里都是鲜花、纱丽,但摄像机一到了男子的手里,镜头里尽是垃圾、肢障孩童──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印度的全貌其实是鲜花、纱丽、垃圾、肢障孩童的总合,这就是二元对立世界的特征,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所以当我们不以二元对立的角度看世界,不贴标签,不去分类,不选边站,我们看世界的视野才不会被自己狭隘的眼光遮蔽了另一个大半。我们要先学会从旧的思考点到对立的思考点,然后在两端点之上看全貌,再进一步练习:不以任何“既有的成见”、“别人的意见”来看待人事物,亦不以人废言(我经常收到读者来信问:“听说奥修很受争议,他的书能信吗?”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一律是:你得自己去看了书,自己去判断,不要以片面听到的讯息,轻率地封杀了你眼前的信息)。我们得自己亲眼看到了、感觉到了、听到了,思考过了,自己说了算,而不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这点几乎是大部分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过去的教育体制,给了我们“凡事都要找标准答案”,“老师说的、大家说的不会有错”的惯性思考,于是每看到一件新的人事物,就习惯拿这个新的跟过去旧的、类似的情况做比较、做分类、以偏概全、以此类推,轻率地下结论,并贴上标签然后归到旧的类别里。我称这是一种思考的惰性,造成视野的盲点,久了就眼盲脑僵,本来鲜活的脑袋,就成了“眼前来什么,就以过去的程序反应什么”的机器,从此没有了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未来的可能。

举例来说,你到了一块新大陆,眼前来了一个有角、有尾、有翅、两肢站立的生物,你若急于把它归类到某一物种的变种,那么就失去了看它全貌的客观与好奇心,因为它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新物种,与你过去所见过的无关。所以我们在面对急剧变化的未来,保持“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以事物的原貌待之”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先关耳、闭嘴,关掉所有外来意见的纷扰,关掉自动反应的判断程序,然后用心看,看到全貌细节,看得很深入,看进自己的生命里,与其融合为一,并学会不给任何判断、比较、分数、意见、疑问,把眼前的人事物,视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宇宙系统,保持完整地纳入自己的总脉络之中。如此我们才会有海纳百川的广阔人生流域,而不是轻率地贴标签,然后因挑三拣四地越活越狭隘,导致目光如豆、信息知识偏食,观点见解偏颇,最终造成心灵意识上的营养不良。

“是否轻易妄下断语”决定你是创意人,或是乌合之众。特别是在微博评论盛行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染上“不深思,有时连别人的微博内容都还没看完、还没看懂、有的甚至看错,就开始草率地评论、贴标签”的毛病,久了就会造成评论肤浅化的现象──无建设意义、没有事实根据,却最情绪化、最危言耸听的评论,反而成了媒体或是网友追逐转贴的内容,劣币驱逐良币,那么真心想在微博分享的人,将来可能因为恶意攻击的评论,关闭了“本意良好、可实时分享生命精彩”的平台,再这样下去,我们的网络世界会沦为一堆乌合之众大放厥词、传染“无意义、无深度”内容的地方,久了整体的文化水平会开始下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