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篇:北京,永恒之城(1)

读城 作者:任欢迎


北京,永恒之城

祝 勇

1644年4月30日,一个被尊为闯王的陕西米脂汉子回望了一眼身后层层叠叠的红墙黄瓦,就匆匆辞别了他寄居了四十一天的北京。在他身后,绚烂的大火照亮了整座城市。在部将牛金星的提议下,他决定用一场大火,来修饰他与这座城市的告别典礼。“皇居壮丽,焉肯弃掷他人!不如付之一炬,以作咸阳故事。” 显然,在霸王项羽的感召下,他们决心把这座辉煌的帝都,当作一朵最后盛开的昙花。它最后的完美造型,将只能保存在他的视线里。此时,这个迷离繁复的超级昙花正在火光中熠熠生辉。从来没有如此明亮的火焰照亮过这座帝都,它在行将毁灭的时刻被历史的追光照亮,每一个巧夺天工的细节都清晰毕现,而闯王的面孔,则隐在黑暗里。所有人都看清了北京,但没有人看见闯王的脸——那张疲惫、悲伤、愤怒、绝望、几近颓废的面孔,从此在历史的视野中消失。

三百多年后,1949年,曾经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中胜似闲庭信步的稳健双脚,在从黄土地走向北京的一刹,突然变得谨慎和缓慢。一张比李自成更加自信和豪迈的面孔从历史乱象中浮现出来,而且,他的肖像后来被挂在了天安门的中央,在整座城市(整个国家)最显著的位置上发表,被每个中国人熟悉和铭记。此时,几乎他所有的同志都听见了他浓重的湖南口音:“我们绝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北京不是一座简单的城市,它令人肃然起敬。华夏远古人类——“北京人”,在从前无人知道的某一时刻点燃最早的火光,整个华夏的历史都在周口店深山里的那丛火光的照耀下变成一部视觉史。早年北京另一个闪光的器物是一柄匕首,在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的深宫中,这把匕首在一只雕刻精美的刀鞘里埋伏已久,就像那蜇伏于身体深处的勇气。燕国太子丹在公元前227年的朔风中把它递到荆轲手上,那道利刃在咄咄逼人的大秦国胸部划出过一道寒光之后变成一段经久不息的传奇。荆轲被肢解而死、太子丹的头颅被当作礼品进献给秦国,燕国的版图被从地图上抹掉了,这座被鲜血浸泡的三千年前古老城池见证了勇士的价值,一种不妥协的绝决的存在。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悲怆的结局并非北京历史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

在历史的各种必然与巧合中,有无数的英雄把它当作自己的征服目标——除此,似乎不可能再有更高的目标,北京,也因此成为他们勇气、意志与胆识的试金石。宫殿、城垣、战争、野心、爱恨,在岁月里沿袭下来,那些未完成的事情混迹其中,堆积、发酵、萌动、窃窃私语,发出各种暗示。它们像肥料一样滋补着这座城市,使它变得深沉、丰厚、强壮、有力。只有少数人对此心领神会。毛泽东把进京比喻为一次赶考,通不过这场考试,任何壮丽的事业都会中途夭折。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代表着某种标准,或者说,它是一个路标,决定着所有伟业的长度。一场事业无论多么轰轰烈烈,最终都必须得到这座城市的认可,否则,它的存在资格将受到彻底置疑。因而,几乎没有一个历史人物,敢于对这座城市流露出轻慢的态度。当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北京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沮丧地发现,最终的征服者,不是他们自己,而是这座城市,这座庄严、瑰丽、不动声色的,永恒之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