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为何伤者总是我!?”(4)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一部创业者和职场人士心路历程的写真 作者:李玉萍


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老K因为一时找不出问题的根源,感到有点茫然,将故事和文章“打包”后一起用E-mail发给了小胡,随后又短信通知了他。

一首《昔日情怀》的歌曲将老K的思绪带回母亲身边——一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善解人意的母亲。每次他遭遇失败,母亲总是默默地支持他,甚至陪他一起流泪。而他的父亲刚好相反,每次都用言语“激”他。直到有一次,老K的父亲讲了一个故事,他才真正理解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个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尽管,父亲的这个故事感动了他,但是他心里始终无法接受这种安慰人的方式。

老K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哀哭的人同哀哭,与喜乐的人同喜乐”,这就是“同理心安慰法”。现在回想起来,他的母亲非常具有安慰人的智慧。关于同理心,老K记得于老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讲过,翻看笔记,只见这样记着: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将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更形象的比喻是,就好像让自己完全的投入,穿着别人的鞋子,站在上面。

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培训或训练才能具有这种以共鸣精神去了解周围人的艺术或技巧。

当你的朋友面临困境和难题,作为朋友能给予的就是以同理心来安慰他。

老K清晰地记得在课堂上,于老师通过自身的一个案例讲述了培养同理心的三个过程:

有一次,于老师和自己的朋友及家人一起到餐厅喝茶聚餐,大人们在聊得兴高采烈时,忽然看见小东东脱掉外衣裤,只剩下小背心和小短裤。东东的妈妈立刻跑上前说道:“快穿上,会感冒喔!不穿衣服,不好看!羞羞羞!!!妈妈帮你穿上,好吗?再不穿,我叫你爸爸来打屁股啦!”但是小东东却仍坐在地板上,不穿外衣。

此时,于老师走过去,蹲下去把这个四岁孩子抱在怀里,轻声问他:“小东东,你的衣服怎么了?”孩子委屈地答道:“湿了!”于老师对孩子说:“湿在哪里,我们来找找看。”孩子找不到湿掉的地方,于是于老师对小东东说:“穿上比较好找,先穿上再找好吗?”

小朋友很爽快地答应道:“好!”将上衣穿上后,小东东终于在左边袖子中间找到一小块湿湿的地方。于老师说:“湿衣服不想穿,我们把它变干好吗?”“好!”孩子乖巧地说。

于是,于老师请孩子闭上眼,一边用卫生纸吸去水分,口中边念:“变变变,衣服快变干。”,而后请孩子张开眼睛,孩子再摸摸袖子,觉得不湿了,孩子满意地站起来。“乘胜追击”,于老师又继续追问:“这长裤是谁的?”孩子说:“我的。”“摆这里要送人还是要穿上?”“要穿上。”孩子说。孩子主动拿起长裤让于老师为他穿上,满意地跑去玩了。

这个案例中,于老师非常自然地运用了同理心的三个过程:

第一,进入感觉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确实倾听他人。

第二,收听他人的感觉:当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非常自然地与别人“融入”后,就可以开始真正体会他人的感觉。此时,你会发现帮助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第三,真诚回应他人:回应对方,并且让对方很自然感到你的真诚与共鸣。

老K从困惑中找到了答案——尽管一直在倾听和安慰小胡,但是这种倾听和安慰的基础却没有用“同理心”。概括来讲就是“没有穿上他人的鞋,不知别人的痛”,因而无法进入和感同身受。老K想到这里微微地笑了起来,“说服一个小孩都需要技巧,何况是成年人呢?学习真是无处不在啊!这段笔记内容马上可以进行实践了,过两天再去看看  小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