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节:新闻现代化的品种创新(7)

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 作者:张立伟


一条发展报道,传播得无远弗届,地域消失了,空间抹掉了,所以说一条报道也能勾销空间——当然不是任何报道,很多“新闻碎片”随生随灭,只有报道发展这样的“第一要务”,又通过“选事实、做文本”的双重凸显,才可能引来万众瞩目的共识凝聚。

正是这点对中国有特殊意义,勾销空间使发展前沿公共化——最新创新即时共享。而中国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大得近乎整块欧洲大陆;中国又是统一的文明,方块字限制方言泛滥合成了中华文化。这些因素使交流障碍较少,使中国成为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学习大课堂!30多年的中国发展,既得力于不断首创,如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更得力于大面积迅速扩散,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推广。发展报道传递创新信息,对其他地区有示范效应;后起者学习追赶,又有“巨国规模”效应,大大提高创新的社会收益。

一条发展报道尚且如此,多条呢?前面说了,全面发展包括六大领域,发展报道也相应一分为六: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浏览多条发展报道如同漫步繁忙喧嚣的都市街头,多来源、非连续性的时空体验增加了发展的紧迫感。六大领域在全面推进,你还坐得住?你不搞“社保套餐”,总得搞搞新意思。发展报道勾销空间的同时也压缩时间,加快发展的节奏。分析到此就清楚了,发展报道三重“再生产”了发展,一重是“选事实”的记者思维与媒介制度再生产;二重是“做文本”的符号再生产;最后一重最关键:“使共享”的社会再生产——共享前沿共识,组织现实生活,它直接参与和推动发展——第一、第二重再生产建构了“话题”,第三重再生产则建构了“世界”!

三重再生产强调记者的主体性,别老拿“记录历史”说事了,记录历史还“初、初……初稿”?记者是史家的打工仔!以记录历史为最高追求,那会让记者古代化、返祖化,你记得过“二十四史”、记得赢司马迁?但司马迁复活,又同现代化差了多远?选事实要有现代的知识结构与媒介制度,做文本要有现代的专业技能,使共享要有现代的传播手段。直言之,发展报道要求记者的现代化,以现代眼光现代技能再生产发展,我们在创造历史!后代缅怀我们的时候,不会记得我们起得比鸡都早、为史家打草稿打得腰间盘突出,他们将记得我们昂首挺胸接受了21世纪的重大挑战:以新闻报道推动中国发展并实现记者的现代化转型!

江曙矅.好快厦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谭一丁.新闻究竟该如何透视——兼谈电视深度报道及评论性节目的困惑与创新.现代传播,2007(4)

黄平.误导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9

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03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4

张立伟.发展报道:新世纪新阶段的主流新闻.中国记者,2003(5),张立伟.发展报道蓬勃发展——一个正在应验的预言.青年记者,2007(9月上)

范文俭.记者:“眼大于天”.新闻战线,2009(9)

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1

骆赤明.深圳新闻业的经典之作——评深圳商报“11·14”160版大特刊《经典深圳》.新闻知识.2001(1)

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4,略作文字修订

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74

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7~88

汤碧琴,邓少华,朱宇.让地方经验走向全国——外来工社保政策报道的成功探索.新闻战线.2009(2)

后记:凭什么让人记住?

1950年1月3日,彼得·德鲁克陪同父亲去看望后者的学生——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师生一起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突然,德鲁克的父亲问:“你现在还跟人谈起,你将来希望凭什么让人记住吗?”熊彼特放声大笑,一室春风……

这后面有一段轶事,熊彼特三十来岁时出版了两部经济学著作,回答希望凭什么让人记住,说他希望成为欧洲美女最痴情的情种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一时舆论大哗。

现在,已经66岁的熊彼特回答:是的,这个问题对我仍然很重要,不过答案和以前不同了。我希望被后人记得的是,我把6个聪明学生造就成了一流经济学家。到了我这个年纪,人们是不是记得我写的书已经不重要了。一个人如果不能使别人的生活有所不同,那么,他的一生也只能算表现平平而已。

德鲁克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谈话。它使我明白了三个道理:首先,一个人必须思考自己凭什么让人记住;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希望不被世人忘记的东西会发生变化;最后,值得让人记住的事,就是使别人的生活有所不同。

今天,我在键盘上敲出本书的最后几个字,也认真问一句,我希望这本书凭什么让人记住?秋辽阔而高,星空灿烂无语,溪水打破了静谧也制造着静谧……

我双手合十许个心愿:

——它帮助那些思考传媒竞争的人、实践传媒竞争的人,实现自己的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