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国家和社会(3)

中国艺术与文化 作者:(美)杜朴


战争:国之大事

正如《左传》等文献中所描绘的,东周早期的战事颇有侠士风范。在战场前双方统帅发表华丽的檄文,交战中将士不行乘人之危之举,溃败的一方甚至可能在战后受到款待,战役短暂,常在一天内见分晓。至东周末,军队规模庞大,上千战车引领上万步兵,由贵族为主的战车单位转变为由国家驱役的农民构成的步兵军团,此转变始于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效仿北方骑射民族的骑马弓箭手也开始发挥作用。维持庞大军队对小国经济构成严重压力,战国时代的强国吹嘘其拥有上千甚或上万乘战车,以彰显实力。考虑到驾车的四匹马、铜车件、其他器具以及每车三名武士的装备,军事武装的耗资巨大。步兵军团开赴战场,围攻城市,血染黄沙,有时在战后遭到屠戮。公元前3世纪与敌国交战的秦军因大规模屠杀而声名狼藉,公元前260年坑杀40万战败的赵国士兵(一些学者怀疑这一庞大数目是出于宣传)。

战争的物质文化也随之产生相应变化,战国时期许多大国修筑长城以限制敌国步兵和战车越境。这一时期很多王族墓葬伴有殉葬的车马坑,当然更多战车不断投入使用。一些武士穿着铠甲,但遗留相对较少,突出的例证有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革铠甲和头盔、燕下都出土的由鳞片构成的铁铠甲。漆革盾已有出土,其功用可能在剑和近身格斗越发普遍时得到增强。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支座提供了一个佩剑武士雕像(图3-1),立于厚重的底座上,武士身着长袍,紧束腰带,左悬一柄带鞘宝剑。青铜头盔也有发现,但数量极少,因而不能确定很多士兵在战场上能真正得到头盔的保护。此雕像也是大型人像少有的例证,是秦始皇地下兵马俑的前身。

最常见的兵器是各种戟和矛,用以刺和砍。铜器上的图案经常展示士兵交战的画面。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武器,如有三道横刃的戟或一端有球形串的矛。还出土有弓箭,而且东周末期开始使用弩。剑用以近身格斗,常见于精英墓葬中,图像显示其既为士兵,也被将领使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