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木刻版画插图(2)

中国艺术与文化 作者:(美)杜朴


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有关艺术的系统史论专着,以及编纂、传播艺术技法的指南。生产系统包括清廷资助的画院体制、手工艺和陶瓷制造的精细分工组织。清代文化的系统性体现在更广阔的智识层面,包含由朝廷资助的大量编纂和编目工程,尤以文献目录、辞典和艺术百科全书为着。在当地、区域性和国际层面的艺术和手工艺商品交换中可以切实感受到艺术的流通。“流通”亦含风格和主题在不同形式和媒材间迁移、艺术知识和趣味标准在不同社群间转换之意。

这一时期,木刻版画插图书籍盛行。版画图像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9世纪的插图版佛经,以及宋元时期金石学和艺术题材的插图着作。许多插图版戏剧、佛经和道德教化书籍于元代、明代初期和中期出版。明代最后一个世纪见证了插图版书卷的增加和绘图设备、技术的多样与成熟,包括多色套印的出现。出版首先是一种商业。晚明的印刷插图反映了文化商业化的加剧,同时也反映了有文化的公众群体的扩大。他们需要小说和戏剧作品、百科全书、文献目录、指南和画谱,包括参与精英文化活动的指南。市场的扩大和插图版书籍的成功,吸引重要画家参与版画设计。这些仅是形形色色的图像产业的一个侧面,从单张流行的年画和插图粗陋的廉价戏剧话本,到由专业版画刻工和设计者的家庭作坊绘制的精美版本。这些画师和刻工风格各异,显现出非凡的原创性和精湛的技艺。

因而,木刻版画体现了晚明清初艺术文化的许多重要特征。木刻版画是商品,以东南部的安徽、福建、南京和苏州为中心,并属于一个更广阔的商旅流通网络。版画与诸多媒材和艺术形式相交,包括戏剧、小说和绘画。这些媒材和艺术形式逐步被更广泛的受过教育和有鉴赏力的公众获取。公众的文化修养又得益于出版的指南和画谱的品味。这样的出版物部分地显示了一种文化知识系统化的趋势,从晚明的独立出版商到清代朝廷庞大的百科全书(如《四库全书》)工程。出版与印刷插图积极促进了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并使晚明清初成为无论宫廷、市井还是学界都受到商业化和国际化趋势影响的时代。版画插图的其他流行主题包括爱情故事和英雄传说,这反映出感情和心理冲突的题材开始受到关注。

此时最着名的戏剧是《牡丹亭》,约1600年由剧作家汤显祖写就,他与莎士比亚同时。该故事体现了爱情的力量。故事的年轻女主角杜丽娘,为出现在她的梦境中的情人憔悴、死去又复活。她留下的自画像激起了其情人的强烈情感。在作画一幕的版画插图中,杜丽娘的三重图像——她的“真”人、她在镜中的影像和她的自画像,都拥有同等的现实身份(图9-3),传达出现实与幻境的交融,这正是该戏剧的核心。真实与幻想或虚构的交织在晚明文化生活中盛行。虽然大多数戏剧开启的是内心世界,但版画及其描绘的戏剧却都处于演出和流通的公共领域。该剧除了影响到绘画和戏剧,也在阅读和观看此剧的晚明女性中激起狂热的兴趣和模仿。有一个着名的例子,据说一个妇女竟然模仿剧中女主角死亡的情境。《牡丹亭》场景插图的刻工黄鸣岐,他的名字出现在画面上,表明专业工匠可凭借他们的技艺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声誉。

在其他情形中,剧本插图也吸引了精英艺术家,如《西厢记》的插画创作。《西厢记》是一部反映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俗套的元杂剧。该剧的流行促使陈洪绶(1598-1652,见后图9-10)等重要画家不得不倾注才华,探索剧本插图的创新方案,以与其他版本争胜。或许这些版本中最精致的一个出自1640年,仅知其出版者名为闵齐汲。③该版本为多色套印,并运用“拱花”④(blind printing,gauffrage)技术赋予场景深度和质感。其中一幅插图画的是莺莺私读情人来信,她的丫鬟红娘偷窥(图9-4)。选择画屏作为这一事件的场景同时实现了多重目的。它标示出一个私密空间并使我们可以看到丫鬟的目光侵入,因此使观者比女主角拥有更多的觉知。这一情形类似舞台,画屏承担了与舞台道具和布景(尽管绘制这样的舞台布景并非元、明戏剧的惯例)相同的功能。女主角的形象仅从镜中显露,还有裙裾、饰带的一瞥,产生替代性的实景,令人想到真实的演员在舞台空间中扮演虚构的角色。在版画中,画屏和镜中形象比这一场景中的“真”人具有更大的视觉效应。幻境、真实和虚构的微妙交融也是许多其他晚明艺术形式的特征。

插图版本有助于重要的文学作品被更广大的受众了解和接纳。17世纪另一类有影响力的插图书籍是画谱。画谱侧重文化记忆,而非欲望和幻想题材。画谱将系统分析的兴趣、绘画类型和母题的整理与广泛的传布结合起来。其中,最着名的画谱为《十竹斋书画谱》(完成于1627年),由南京出版家胡正言(1584-1674)编制。该画谱弁言宣称其意图是使绘画知识更广为人知,尽管该版本有些奢华,运用了精细的套色(饾版⑤)、墨色渐变的微妙效果和彩晕技术。画谱按母题类别分为花卉、翎毛、山石等八种,达到精致的多页图册的效果。

数十年后,一批南京艺术家在画家王槩(1645-约1710)的领导下,致力于编制影响力更大的《芥子园画谱》。其出版人是戏剧家、书商李渔(1611-1680),他也是芥子园及书店的主人。他以其女婿所藏晚明画家李流芳(1575-1629)的山水画稿图册为基础,编成一卷山水画图谱。《芥子园画谱》的创意,反映了艺术与商业的交织,以及从私人书斋的稿本向公开发行的画谱的转换。自1679年初版,在随后的几十年、几百年中,《芥子园画谱》在中国和日本曾多次再版和补编,增添了寓意植物、花鸟、人物等题材,并成为使用最广的绘画技法手册。与清代文化趋势一致,《芥子园画谱》十分强调对母题、类型和技法的系统分类,细化到叶片样式、枝干结构和山石土地的皴法。皴法运用了中国画论中的比喻性术语(例如“斧劈皴”、“雨点皴”等)。一系列构成元素可以重新组成名家风格和完整作品的多种版本(图9-5)。同一时期的“实学”(practical learning)运动⑥与之相应,编纂出版了大量指南性作品。《芥子园画谱》虽侧重艺术史和技法传统,但也具备与一本类型和技法百科全书相似的功用。这种理路和木刻版画媒介反过来又影响到绘画创作,因为画家常参照已有的作品(往往是图样)来构思新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