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听国学大师讲人生智慧 作者:逸儒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南怀瑾非常推崇的境界,境界高远却又立足于现实,体现了超然物外和追求现实的统一。欲追求这种极高明的境界,就要在生活中高瞻远瞩,低调而高效地工作,凡事留有余地,为人交往平易近人。

上古三帝尧、舜、禹都达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尤其是三帝之始——尧。《史记》记载道,“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即位后首要之事就是命羲氏、和氏测算历法,制定四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便百姓农耕,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抱负。

尧做事平淡而低调,任人唯贤,亲自考察百官的政绩,惩恶扬善。身为天下之尊仍事必亲为,故天下太平,世风淳朴。史载尧之功臣9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仍担心会有人才埋没,经常走访乡间,一边求贤问道,一边察访政治得失。尧曾到姑射之山去拜访名士,他自觉德行才智不如善卷,于是以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让善卷居主位,而他则恭敬地站在下边听他讲述。他还设立谏言之鼓,让百姓不平则鸣;树起诽谤之牌,让人民指出他的错误。

他治天下50年,问左右现在天下是否太平?百姓是否爱戴自己?旁人不知如何回答。尧于是外出微服私访,看到一个人吃饱了饭,以手敲地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百姓安居乐业,并且没有被人管理的感觉,可见尧的治理达到何种境界。

到了晚年,尧也不迷恋权位,决定让贤,他觉得儿子难成大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才。他听从四方诸侯举荐后,亲自对舜进行考察,让其为官三年后,才放心让位,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胸怀大志而平易近人,身居高位却甘于平淡,这是何等的境界?

秉承此精神,晚清名臣左宗棠才会在江苏无锡梅园泼墨挥毫: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平淡的24个字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人要拥有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立身处世谦虚稳重,纵然人生际遇各有不同,也要始终保持平淡之心,处变不惊。一旦有成也要朴素为怀,得让人处且让人,从而让人生的大道越走越宽。

人之初,当志存高远,所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智慧和能力才会发展得越快,个人的价值也就越大。做事情眼光要远,审视问题角度要高,坚持理想,超越自我。人生就要脚踏实地,不为有功之功,固功莫大;不为有名之名,固名莫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遇到挫折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自我激励,始终对人面带微笑,为东山再起积蓄人脉。就像左宗棠所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到了最后,就要把一切都看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左宗棠家训强调的重点就是勤俭,他说大富大贵靠不住,唯勤俭两字可以长久。以免“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

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讲究的都是一个中庸之道,其中的关键在于各方面的平衡,失去平衡就谈不上协调,也就无从发展进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