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论语》
德才之辩古已有之,直至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才关系进行了一番梳理,给人以拨云见日之感。他对才和德进行了界定: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并进一步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通过考量一个人德和才的发挥,可以将人分为三类: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兼亡之谓“愚人”;德胜才之谓“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他还指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中用刀来比喻说明此理,他说刀本身无所谓好坏,恶人用之为非作歹,医生用它施术救人,善恶的关键在于执刀人的品德。
曹操在用人方面颇有独到之处,但他也有失败之害。尤其是对徐庶一事,因曹操处理失德,徐庶虽有雄才却“誓不为曹设一谋”。
徐庶仰慕刘备之名,前去投奔,让曹操十分忧虑,于是想方设法想将徐庶招来。曹操就把徐庶的母亲接来,令其修书一封劝徐庶归顺。但徐母深明大义,不肯让儿子弃明投暗,竟举起石砚击打曹操。曹操大为光火,下令将徐母推出去斩首。谋士程昱急忙制止并劝告曹操,徐庶是个孝子,曹公如果杀其母,其必死心塌地地辅助刘备,以图报仇,不如善待徐母,让徐庶左右为难,即使辅助刘备也不敢尽心尽力。后来,程昱照徐母字体诈修家书给徐庶。徐庶拆开信后大惊失色,当即向刘备表明去意,希望刘备能够放行。
刘备虽然爱惜人才,却忍痛割爱,成全徐庶。左右劝告说:“徐庶是天下奇才,在我们这儿又待了这么久,对我军情了如指掌,如果投奔曹操,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强行留住他。曹操见此计不成,留其母亲无用可能会将其杀害,而徐庶肯定要为其母报仇,必全力辅佐主公。”“这怎么可以,曹操要杀其母亲,我却强行留人,这有失道德;而且徐庶为我出过力,我却让他陷于不孝之境,如此不仁不义之事我是不会做的,而且我相信徐庶不会出卖我的。”听了刘备这番话,徐庶不由得感激涕零。徐庶到许昌投奔曹操后,徐母一气之下竟然自尽,徐庶识破曹操骗局后郁郁寡欢,从此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曹操虽然用计骗得徐庶的人,但手段有失仁义,徐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赤壁之战中,徐庶虽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并不向曹操点明,反而找个理由到后方看家去了。结果曹军大败,曹操本人险些丧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曹操得其人而失其心,原因就在于他的做法有失道德。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用人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远贤臣,亲小人,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并据此提出了“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方针,其中的“贤”就是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
“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曹操倡导唯才是举,虽然旗下人才济济,可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像德如孔融之辈竟不受重用,而野心勃勃的司马氏却委以征途,最终为曹氏家族及其政权挖了坟墓,有了“三国尽归司马懿”之说。与之类似,身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前期任人唯贤,国势大振,成就霸业,而晚年偏爱小人,在其死后尸体腐烂了也没人知道,竟然陈尸几十天。
而被历史学家司马迁誉为“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的陶朱公不仅有致富之才,更有“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于贫交疏昆弟”之德,因而成为后世企业家的标杆。一般人可能不知陶朱公而只知范蠡,实际上,陶朱公和范蠡是一人二名而已。在和文种扶助勾践成为春秋五霸后,范蠡并不贪图权贵,劝文种急流勇退,他说越王这个人只能与之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名言。知道勾践有才无德的本性,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从而避免了和文种一样的杀身之祸。
陶朱公专心经商,他品德高尚,“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事业蒸蒸日上,很快富甲天下。但在其经商的19年中,三次把通过经商获得的巨额资产分散给昆山的贫困兄弟。在他老了以后,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所以现在人们说某个人是富翁的时候就会冠以“陶朱公”的称号。
南怀瑾在北大讲“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的时候引用了陶朱公的故事,劝告当代的企业家要有责任意识,为社会作贡献。他说:“陶朱公19年当中三聚三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到了最高峰。”所以像盖茨、巴菲特热心于慈善事业,倡导“裸捐”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许多企业家以为身家过亿就是成功的标志,结果往往赢得了金钱却失去了荣耀。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以200万元捐款广受人们的质疑,让王石及董事会遭遇了很大压力。同样,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AIG高管拿着政府救助企业的钱为高管进行了15亿美元的分红,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激起民众极大愤慨,最终引发国会议案“对高管分红征收高达90%的红利所得税”。
作家刘墉说过:“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可一旦聪明人做出无德之事,他也就不再是个聪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