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易经》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士季劝谏晋灵公时所说的话,意思是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及时改正就行了。
据《左传》记载,晋灵公身为国君却不施仁政,残酷地压榨百姓钱财,过着奢侈的宫廷生活。
有一个厨师因为做熊掌时没有煮熟被晋灵公下令杀死,他让宫女把尸体放在箩筐里扔出宫外。大臣赵盾、士季知道这件事后,既生气又忧虑,就想进宫劝谏。二人商量好,士季先进宫,如若晋灵公不听劝告,赵盾再去觐见。晋灵公见到士季后故意不理他,但后者坚持不走,灵公不得不召见了他,对士季的婉言相劝,他只是敷衍地说:“嗯,是我不对,我一定改。” 士季叩头谢恩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王能勇于改过实在是晋国的幸事。” 实际上灵公没有改也不想改,依旧我行我素。
赵盾看不下去了,准备进宫朝见君主。晋灵公对刚正不阿的赵盾有点恐惧,于是派人刺杀赵盾。刺客见赵盾为人正直,是个好官就没有下手。晋灵公还不罢休,又在宫中设下埋伏想趁赵盾进宫时杀了他,结果赵盾又被手下的人救了出去。 晋灵公的倒行逆施终于激怒朝中大臣,赵盾的堂兄弟赵穿发动兵变杀死了变本加厉的晋灵公。 晋灵公不知悔改,大臣不得已犯上作乱,结果背上了弑君的罪名。他的死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人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终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南怀瑾讲解《易经》中“无咎者,善补过也”时说,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你单纯地认为好就要出毛病。人生没有真正的无咎,要追求没有毛病的话就要“善于补过”,不断反省自己,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过错。然后就要行动起来,要善补过才行,这就是无咎的道理。不是说无咎就是很好,就是没有毛病,关键在于能补。就像《弟子规》中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赵国在得到和氏璧后,秦国想打个白条据为己有,赵王在宝玉与战争之间难以取舍,蔺相如出使秦国后完璧归赵,立下大功。后来,秦王又与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以血溅五步相逼,保全了赵国的体面,因此获封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名将,统兵数十万,战功无数。他看到蔺相如文弱书生,凭口舌之利而官位在自己之上,以此为耻,扬言见到蔺相如后要当面教训他一下。蔺相如听说后就极力避免与廉颇相见。上朝时常请病假以免和廉颇争位。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时远远看到了廉颇的车队,就让人转到小巷中躲避。他手下的门客实在看不下去了:“我们因为您品德高尚、做事得体才来投靠您。您现在与廉颇同朝为官,官位甚高。廉颇到处说您的坏话,而您却胆小如鼠,实在让人失望,我们要投奔他人了。”蔺相如阻止手下说:“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还用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又说:“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一时不敢兴兵攻赵,就是因为廉将军和我。如果我们二人失和争斗,必有一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后来听闻此话,惭愧不已,他就赤裸上身,身负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 蔺相如说:“我们同为赵国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十分感激了,何来赔礼一说。”将相从此和谐共处。
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人们在欣赏蔺相如的能顾大体之时,也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的勇气。廉颇并没有因为低头认错而矮人三分,他的人格反而因此高大起来。这比那些明知自己错了就是不肯承认,还要一错再错的人不知强了多少。人的一生,有些痛苦是一定要承受的,有些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些许过失的经历能让你更快地成长起来。
《世说新语》记载,周处年轻时任性使气,称霸一方,危害乡里。当地人将他和河中的蛟龙、山中白虎并称为义兴三害,而周处是三害之首。人人都对周处说,你这么勇敢能干,不如去杀了猛虎和蛟龙为民除害吧。百姓实际上是想三个祸害互相残杀,能少一个就少一个。周处不管不顾,身手也很了得,很快就杀死猛虎,然后与水中蛟龙纠缠在一起,双方在水中激战,随河漂游了几十里远,三天三夜之后仍没有消息。百姓以为周处必死无疑,互相庆贺。
谁知周处勇猛异常,竟然杀死蛟龙生还,但他回来后发现百姓没有把他当做英雄,反而因为他的死讯而加以庆贺后,终于醒悟想要悔改。周处去拜访名人陆云时说:“我现在洗心革面,却怕岁月已经荒废,所以担心难有成就。”陆云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勉励周处改过自新。后者日后成为一代名臣。
佛法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或者不敢正确看待它。毛泽东曾说:“错误是正确的先导。”人不可能保证每件事都做得正确,但人要在错误中找出正确的方向,得到真理。人犯了错要勇敢面对,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你畏惧错误,那就是毁灭进步,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可能被你一同拒绝了。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一步,那你就要认清这点重新来过,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