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腓特烈大帝--德意志的千古一帝(17)

十个人的德意志 作者:孙世龙


在普鲁士三路军队的左右夹击之下,奥军大败,从下午4点起全线撤退。

布拉格之战是七年战争中腓特烈的第二场大战。尽管最后迫使奥军撤退,从战术上讲是胜利了,但普鲁士的伤亡跟对手一样,都是差不多1。4万人,普鲁士还损失了1名元帅,1名中将和2名少将,不说元气大伤吧,损失也够惊人的了。

由于布劳恩元帅两战两败,奥地利不得不临阵换将,派了个叫道恩的元帅接任普军统帅,此人就此成为了腓特烈大帝一生在战场上最大的对手。

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领普军3。5万人,进攻道恩元帅的5。3万奥军,打响了七年战争中的第三场大仗:科林战役。

科林战役开始时,腓特烈本来想让左翼的齐腾率领骑兵迂回到奥军右翼顶点进攻,然后再搞中路跟进的,没想到齐腾的进展太顺利,以至于腓特烈改变了主意,让中路不再向左跟进,而是直接进攻,准备夹击奥军。

可下一个没想到的是,奥军在道恩元帅的统领之下,变得顽强起来。齐腾没能冲跨奥军的右翼,道恩又及时投入了预备队,等到晚上,腓特烈的军队被击退,损失1。3万人,连普鲁士对布拉格的威胁都被解除了。

科林战役是腓特烈领兵以来打的第七场战役,也是第一次失利。科林失利以后,奥地利、俄国和法国的包围圈逐渐合拢,普鲁士速胜的机会已经丧失,

到了1910年代,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史里芬元帅伯爵曾经指出,七年战争初期普鲁士唯一的获胜机会就是全力以赴南下,一举击溃奥地利,打破包围,但是腓特烈大帝却高估了西面法军的作战决心,留了3、4万兵在西线防御,结果丧失了战机。

后面会说到,这个史里芬也算是名将一枚。不过,他的这句话基本上就是事后诸葛亮,用来教教军校学生还行,用来批评腓特烈大帝基本上就是扯淡了--如果腓特烈能在1756年10月出兵时,就算出来从1757年下半年开始法国人进攻乏力,那他就不是大帝了,整个一个大神。

法国人进展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领兵的黎塞留元帅是个花花公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一举攻入普鲁士的机会,以至于整个七年战争里,都没能给腓特烈大帝造成什么真正的麻烦。

三国联军尽管也没能速胜,但是仗着人数比普鲁士多得太多,还是步步紧逼,逼得腓特烈不断后退。到了1757年11月5日,4。1万人的三国联军在萨尔河北面的罗斯巴赫进攻2。1万普军,罗斯巴赫战役就此打响。

不服输的腓特烈准备拼死一搏,由于人数差不多只是对方的一半,腓特烈不得不采取守势。上午11点,处在战场西边的联军正式出击,兵分三路,浩浩荡荡进攻东边的普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