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见(2)

心的依止 作者:(美)艾雅·凯玛


要了解佛教有两种方式:世俗谛和胜义谛。在世俗谛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心念专注。在胜义谛上,则没有任何一个“我”在努力。要了解胜义谛,我们必须从世俗谛开始。除非“我”去努力,否则就没有办法了解胜义谛。所以有两种思维和觉醒的层次。除非较低层次的意识能完全超越和净化,否则我们不可能融入较高层次的意识。

在刚开始的时候,正见只是在世俗的层面:我们知道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清楚了解业力及其果报;而且我们也知道自己的知见并不是绝对正确的。随着八正道的修行,我们最后会得到胜义的正见。

八正道的另一层面是正确的意向(正思惟),这也是智慧的一部分。拥有正确的意向对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或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自己而修行的,基于错误的理由而修行的。但这都无所谓,因为在佛陀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形。经过修行后,我们的意向会改变,而且我们会倾向于佛法。

佛陀有个表弟,叫阿难。那时他还在出家和结婚之间徘徊。虽然他也很羡慕他的表哥的出家生活,但是他自己是较倾向于结婚。最后他的父母受不了他的犹豫不决,就帮他找了一个女孩子,并帮他决定了婚期。佛陀也是婚礼上的贵宾。在午餐之后,婚礼尚未开始前,佛陀跟阿难说:“你跟着我走,帮我拿钵到寺庙里。”阿难实在难以拒绝,因为佛陀是个非常受尊敬的人,而且是婚礼上的贵宾。所以虽然阿难不是很情愿,但还是拿着钵跟在佛陀后面走。当他们到达寺院后,佛陀要求阿难坐一下。阿难回答说他不能坐,他要赶时间。佛陀问他要赶什么时间,阿难回答说:“我今天要结婚啊!你刚刚不是在我的婚礼上吗?”佛陀就问阿难说:“你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有什么重要的?”阿难回答说:“那个女孩长得实在很漂亮;我很喜欢她,我想娶她。所以我现在一定要走了。”佛陀说:“假如你留在这里跟着我的教法修行的话,你可以拥有五百个比那女孩子更漂亮的妇女。”“真的吗?”阿难问道。佛陀说:“这是真的。”结果阿难就留下来修行。但是阿难时常会问佛陀说:“你答应我的五百个美貌妇女在哪里呢?”佛陀说:“我说过只要你认真修行就可以知道了,现在再多去修行。”之后阿难继续修行,然后他开悟了,当然也就不会对那五百个妇女感兴趣了。其实佛陀所说的是,假如他的修行工夫够的话,他就能看到比一般女孩更漂亮的天人(devas)。这是个明显错误的修行意向,但是它却能够吸引阿难的想象力,因为他有那样的个性。经由持续的修行,他改变了他的个性。起初他并不需要有正确的意向,但是修行之后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不论是在禅修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必须和正确的意向结合。正见和正思惟是正道的前导。

佛陀曾用四种坛子来做譬喻。第一种坛子的瓶底有洞,我们倒入多少水,就有多少水会流出来。这种人在听闻佛法时,是一个耳朵进来,另一个耳朵出去。第二种坛子有裂缝,虽然我们把佛法倒进去,但是它会慢慢地渗出来,直到坛子里没有水为止。第三种是坛子里已装了满满的水,装满了他自己的知见,没有办法再接受新的东西,所有的东西他都已经知道了。唯一有用的坛子是第四种坛子,既没有洞也没有裂缝,而且是空的。“空”并不是负面的性质,它是没有紧张、忧虑或恐惧的心灵,能接受佛法的熏陶。这样的心已舍弃掉所有对于世界和人类的成见。假如我们现有的见解并没有让自己获得完全的幸福和快乐,那么不妨考虑放弃它们,让自己成为一个空的容器,让佛法能够进来。当佛法灌注时,会改变我们的观念,而且会让我们拥有正见。

开悟有许多方式,其中之一是所谓“无相解脱”。这是说我们了解到事物并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事重要到必须留在心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当心没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时,它就能以崭新的看法来观照事物。当我们用原有的习性来看一棵树时,我们所看到的是关于树的陈旧概念。我们从没有真正看到一棵活生生的树。我们对树的成见可能是树木对我们有益,因为它们能提供氧气。或者是我们认为它们没有什么益处,因为有蚂蚁会寄生在上面。或者是因为出产水果,所以我们会喜欢树。或者是我们会讨厌树,因为它会挡住阳光,让附近的蔬菜长不好。不论怎样,我们从没有真正看到树的本来面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