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金融危机”——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机会(13)

谁在为中国添堵:大国崛起之痛 作者:隋鹏达


 

第三,道义上的责任。西方想让中国逐步按照它们的价值理念和博弈规则来出牌。如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于2005年9月明确提出中国应做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使得“中国威胁论”转向“中国责任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中心主任达巍认为,“中国责任论”的提法原则上没错,也符合中国政府承担国际责任的一贯政策,但有两个问题:一是“度”的问题,即中国负责任的国际事务范围究竟应该有多大,是全球性的,还是中国自身利益相关区域的;二是责任由谁来定,中国对责任有自己的标准,我们所负的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美国所指的责任,也就是说在承担更重要的国际责任的同时,我们不能放弃主动权。

西方过高估计中国实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认识片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奥利弗?林顿教授说:“在英国,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人们很难去准确地计算总量。”美国《华盛顿邮报》2009年11月14日发表的题为《中国人正在“改变我们”》的文章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不久前,在坐落于起伏的群山和牧场之间的一座大库房里,一群农场主围在一位买主身边,他们的谈话显示出美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名买主身穿带有设计师标识的便装,腕表的价值跟外面停放的通用公司的卡车相当。他说:“我觉得你们美国人还没弄明白,我们需要高质量。”对这些壮实的农场主来说,被一名来自中国的制药公司经理批评还是件新鲜事,但谁也没有抱怨。这些美国中西部的汉子把他们的中国客人看做类似于救星的人物。种植人参的兰迪?罗斯说:“几年前,我们种什么参都行。我们种的他们都买。现在我们必须知道怎样让他们满意。他们正在改变我们。”

中国经济虽然有很大的不均衡性,但是在西方“并不明显”。更有尖锐的批评指出,西方对华报道的作者可能会为了提高可读性而增加故事的戏剧效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麦克斯?斯图尔先生表示:“我同意在大部分西方媒体上出现的中国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有些误导。我想这些虚假的画面主要来自于作者只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感兴趣,而不是对中国在发生什么感兴趣。大多数评论者都没有对中国经济直接的知识。他们倾向于互相充当资料来源。人云亦云要比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安全,而且省力得多。知道也不讲或者把事情简单化会让整个故事看上去更戏剧化。毕竟,一个复杂的故事没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功可读性强,哪怕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画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乔为国博士指出,中国经济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很大。外国人往往去发达地区了解情况。另外,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是通过出国留学、旅游和做生意的中国人,这些人大多属于国内比较富有的群体,根据他们去判断中国国情也会高估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西方某些人“捧杀”中国的今天,有三个数据值得人们关注:第一个数据是:在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里,中国仅占7%。近日,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和银行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1997年至2004年间,美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赤字增长了529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此的“贡献”仅为7%。这说明,中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的大。

第二个数据是:美国去年对德国和日本的出口额达到857亿美元,相当于对中国和印度出口额(409亿美元)的两倍多。美国企业在德国和日本的销售额相当于在中国和印度销售额的6倍多。这组数据表明:日本和德国仍然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力。

第三个数据是:世界银行的报告称中国人均财富是9387美元,不到美国的2%。这种国民人均财富新标准考虑了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资本、自然资源、人的技术和能力等条件。这表明:中国人还很不富裕,而且中国的富有需要重新用环境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考量。

三个数据摆在这里,告诉我们,莫要“夜郎自大”。英国牛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卜丽斯教授说:“一个大的经济体仍然可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像中国,人口众多,不仅单位产值低,而且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中国有句古话“务虚名而招实祸”,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宣传自己取得的成绩,也不是说对外界的所有称赞都要保持警惕,而是说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样我们会绕过很多误区,会越来越自信。

中国崛起将改变世界。这既是我们的骄傲,又是我们的负担。在多边安全合作的问题上,对于中国来说,与其被动地回应,不如主动地参与;与其左顾右盼,不如当机立断;与其把关注点放在防范自己受约束、受损害上,不如更多地考虑如何在多边安全机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通过提出自己的构想和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争取对己有利的主动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