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没有道理就没有立场——辩解
生活中难免遇到误解或出现尴尬局面,这时候不应回避、惧怕,而应积极地去应对,作必要的辩解,将误会或矛盾一一化解。
在气势上压倒无理指责你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烦心的质疑、诘难和责问,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为自己作出一番辩解或辩护。这种自我辩解的成败,除了应把握据理力争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类的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才有可能争得主动,取得最佳的自辩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自辩方法。
1.?用“近义法”来自我鉴定
一次,季羡林教授的秘书问他:“季老,你为什么不想想,自己是不是保守了一些呢?”季老一仰脖子便道:“老家伙嘛,有些顽固不也是正常在的吗?”
季羡林有意使用了与“保守”近义的概念“顽固”来作辩解,自嘲中显得从容而风趣。
这种自辩形式,可称做以近义法自我鉴定,其特点是利用近义语词的外延和内涵、褒贬色彩的不同,来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2.?用“两分法”来自作解人
著名学者启功先生曾写过一些对京剧看法别具一格的文章,一位友人诘问他:“你在文章中似乎对京剧很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启功听罢,辩解道:“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是说,清末时期,许多贵族子弟生活腐朽,无所事事,在无聊中爱上了梨园这行。他们粉墨登场、摇头摆尾、装腔作势,那能不叫丑和恶心么?至于京剧本身,那是艺术——美的艺术,人家演员是正儿八经的艺术家,我有什么可反感的!”
启功先生对他人的误解从两方面作了说明:贵族弟子的“京剧”是丑恶的,而艺术家的京剧却是美的。这种利用“两分法”,对事物作条分缕析的解剖,以澄清误解的自我辩护,可称做以两分法自作解人,其特点是,利用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方法,对一些自己不以为然的论点进行解析,分清事理,廓清事实,达到进一步阐明观点的目的。
3.?用“别解法”来自我解嘲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以“道德楷模”著称于世,后来却突然发生婚变,引得舆论一片哗然。有记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诘难时,林清玄自我辩解道:“婚变主要来自因缘的变化,这是没法控制的事。一般人离婚别人不会关注,而许多名人屈从于社会压力,活在痛苦中。我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感情罢了,当对生命有了一个重大选择机会时,也就敢于顶住压力重新选择感情了。”
这里的“因缘之变”“忠于情感”云云,既抽象又空泛,它避开了具体的内容,在自嘲中平添了诡辩意味,在自解中增加了些许无奈,虽然未免空泛,却不失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自辩方式。这种以泛泛的模糊概念来替代具体解释、说明,且极有谐趣的方式,可称做以别解法自我解嘲,其特点是辩解者所依托的理据比较抽象、笼统和含糊,因此自由发挥、辩论的空间也较广阔;尤其是有些概念或语词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为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天地,其自我解嘲、解窘的味道也更浓厚。
4.?用“对比法”来自得其乐
美国某血液研究小组组长查利?德鲁,提出了一个用两年时间完成一项血液研究的计划,不料,却遭到另一成员约翰的反对,其责难道:“你太性急了,这项研究可不是朝夕之功,应当慢慢来。”德鲁却辩解道:“约翰,你一定忘了吧,我可是个短跑选手,在大学还得过名次;所以,这回我还想跑第一!”
虽然德鲁没有具体为自己的血液研究计划辩解,却抓住对方主张中的“慢慢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短跑选手”“跑第一”为自己辩护;这种形式,我们不妨称做以对比法自得其乐。它的特点是:利用与对方观点相互矛盾或对比鲜明的概念或词语,加以发挥,从而驳斥他人论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5.?用“引证法”来自由发挥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闻名的改革派先驱者坂本马龙给众人讲课,不料西乡隆盛却向他发难道:“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的讲话同今天讲的却不一样。作为一介名士,应当有不变的信念才是啊。”坂本回答道:“不,不是这样的。孔子说,‘君子从时’,时间在不停地流转,社会情势也是天天在变化,昨天的‘是’成为今天的‘非’,正是当然的事。我们从‘时’而行,才是行君子之道啊。如果你总是从头到尾地遵守一条道理到死,将来一定会变成时代的落伍者。”
对于西乡的诘难,坂本采取了引证古人的话,并用阐释、发挥的方式,从而对“变化无常”的责难作了有力自辩,这种方式,可称做以引证法自由发挥,其特点是:从名人名言中截取对自己有利的只言片语,加以步步深入地阐述和发挥,从而达到为自己观点辩护的目的。
6.?用“讥嘲法”来自张声势
众所周知的二战巨头丘吉尔,曾要求巴顿将军担任亚洲的司令官,巴顿对此颇感意外,因而有些犹豫,想推辞掉。丘吉尔却诘难道:“怎么,难道你以为自己不能承担此任吗?”巴顿辩解道:“尊敬的爵士,你知道,我的毛病就在于生来就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承担世界上的任何工作,所以才像颗棋子被摆来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