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中国是列强利益碰撞的火药桶

共和十年:政治篇 作者:郑曦原


当中国终于走向世界,却发现

自己孤独地站在与世界对立的位置上

西方很少有人能看清中国的现状。对于西方列强而言,中国大陆也许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中国曾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发展,力图在国际社会寻求到有利的地位。但是,中国当前的弱势非常明显,她必须按照西方设定的规则行事。西方国家的财富、实力和繁荣已经达到颠峰。而年轻的中华民国则刚刚成立,人民尚未脱离愚昧状态,没有熟练的劳工和全国通用的语言,各省之间交通不畅,没有统一的货币、税收和国家信用,没有足够的通讯工具,也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货币资本。中国森林稀少,江河经常决堤泛滥,冲走成熟的庄稼和村民,人民食不裹腹。中国没有训练有素的行政官员,却又经常拒绝外国的建议和忠告。可能需要十到二十年时间,中国才可能建立一个管理有效的政府,而要形成中国变革所急需的中央集权,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能像日本一样,中国在半个世纪前就登上国际政治舞台,那么所谓的“中国问题”可能早解决了。但是,当中国终于走向世界时,却发现自己孤独地站在与世界对立的位置上。中国在与现代文明抗争。从西方各国政府发表的言论以及列强对中国资源的野蛮掠夺就可看出中国是何等的危险。中国要求得到承认、要求给予公平待遇的希望落空了。美、英、德等国对于妄图侵占中国领土的列强束手无策,在对华同盟中的政策影响力非常有限。中国也不会再出现满清八旗那样的铁血民族,或再现蒙古铁骑横扫欧洲的雄风,能够将妄图侵犯中国领土的异族驱逐出去。中国除了获得强国的怜悯和同情,一无所有。

被各种议定书、条约、协议绑死,

中国早已失去自由之身

以中国安全和未来幸福为己任的中国政治家们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重任,他们希望立即获得列强的承认。但是,这为时过早,而且这种想法对中国民众也非常危险。多数列强对华怀有诚意和忧虑。美国在中国事务中只能充当调解人而非主导者,美国只有先行限制或放弃自身对华权益才可能独自承认中国。新中国的领导人和少数“知情人士”并不指望立即获得美国的承认,认为时机不成熟,因此,他们避免涉及这一问题。

然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承认中华民国的问题却难以避免。美国是否应在民国政府稳固之前就抢先承认她呢?美国不应先于其他列强承认中国。如果单是因为民国政府与美国政府有相似政治元素,或单纯考虑到中国历史与政治处境,相信这个问题不会很快提上日程。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的情况与历史上或当前任何一个国家的情况都完全不同。

列强认为,承认民国政府不会使她的国际处境和地位有任何改善。中国的现状和处境不是假想,而是现实。尽管各国可以向中国提供帮助,但中国仍旧完全被充满野心的列强环绕禁锢,如同一个尚未爆炸的火药桶,危机只是获得暂时的控制。中国已被各国强加给她的各类议定书、条约、协议、协定绑得死死的,早已失去自由之身。无论是作为帝国或是共和国,中国在与列强签订的所有条款中都获得承认。所有记录在案的文件都表示承认中国,这一事实无法随意抹杀。然而,列强对于改变中国现状却无能为力,因为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革命并未损及中国的贷款信誉

中国人及其中国的同情者都认为,如果民国政府获得承认,她就可以对外借款,并从此摆脱列强的束缚和勒索。然而,承认中国和借款不是同一个问题,虽然二者有政治关联。中国与贷款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由列强说了算,中国完全不可能利用承认问题来赢得借款。当中国同意巨额借款数额后,各国金融、商业和其他利益集团马上会敦促政府承认民国政府,以便获得发行债券和在中国使用贷款的利益。

由此看来,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就与贷款发生了政治上的联系。中国未来是否能够保持领土完整,并非是否承认民国政府的关键,商业利益才是关键。此次金融信贷数额太过庞大,让中国人对未来产生希望。革命并未损及中国的信誉,中国人民仍然是勤劳、坚韧、宽厚的人民,中国仍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她仍然还在列强的掌控之中。无论中国走向何方,这些基本要素都没有改变。即使有一天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绝望处境,中国仍可对贷款人和投资者说,“列强已是中国更全面和更安全的担保人。”

中国将恢复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绝不缺少摆脱悲惨命运的机会。中国曾经在王朝体制下达到过人类所知的荣耀巅峰,然后在这一体制下衰老腐朽。当元朝大军横扫西亚时,中国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吸纳边境残留蛮夷,并稳步向前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当时,地球上再也找不出比中国人更为满足的庞大人口。中国站在曾经无与伦比而今古老枯朽的制度基础上,准备迎接更新、更快的发展。她对自己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也正在吸收西方的元素。这将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中国如果能正确使用自己的资源,发挥出自己的巨大能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团结、尊严、有政治威慑的生存。中国将恢复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