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快乐只能“自给自足”

天下是给出来的 作者:叶万耿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那些幸福感强的人,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这确实是一条人生真理。在《动物世界》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狼妈妈在外打猎回来,小狼会“呼拉”一下子冲上前去,围着狼妈妈“呜呜”地叫,向妈妈索求食物。狼妈妈如果捕到了猎物,小狼就可以大快朵颐,享受一顿丰盛的美餐;但如果狼妈妈一无所获,那小狼就只好饿肚子了。对于还没有学会独自生存、自食其力的小狼来说,向外索求食物,是一种本能。

但在很多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只饥饿的“小狼”,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外部世界发出索求的信号。只是这只“小狼”向外索求的并不是食物,而是爱、尊重、关怀、欣赏、赞美、信任、包容、接纳、认可、财富、名望、权力等。这种索求的行为,在那些内心匮乏、缺少自信的人身上更为常见。这些人总是企图通过“索求”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丰盛和圆满,可是令他们措手不及的是,内在的那只“小狼”却总是“欲壑难填”。

关于这种状态,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坑洞理论”。“坑洞”是什么?它指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内在失去联结的某个部分。当我们与自己的内在失去联结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空洞的感觉。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匮乏,整个人会变得自卑,自我价值也难以获得满足,于是,我们就会不停地向外索取,希望借由外在价值的获得来填满内心的空洞感。有时,我们会用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也会以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某些东西,如金钱、权力、名望等来填补这个空洞。

但是,大多数人,都很难觉察到自己内心的这种欲望空洞,于是,在现实中,许多人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常常感到疲惫不堪。他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金钱,我想要别人的爱……

妻子说:“我很不快乐,因为先生经常出差不在家。”她期待她的先生能经常陪她,她的快乐来自于自己丈夫的陪伴;

母亲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很生气!”她在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听话些,她的快乐来自于自己孩子的懂事、乖巧;

职员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感到很难过!”他在期待上司的赏识,他的快乐来自于自己老板的重视与欣赏;

…………

以上这些人都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向外在世界索求幸福与快乐,或者说,他们把幸福与快乐的掌控权拱手让给了他人,而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心情。这种想法与做法让他们成为了一个个理直气壮的索取者,当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时,他们就开始责怪别人太吝啬,对他们付出的太少,进而会抱怨整个世界不公平。

其实,期待、依靠就是在“索求”,就是在“要”,而欲望和需求在出现的那一刻,便暗示着我们内心的“坑洞”已经产生了。

很多年前,我的内心也有许多“坑洞”。二十几岁时,我的事业刚刚起步,为了公司的发展,我特别渴望能结交一些所谓的“上层人物”,特别希望自己能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在我的观念里,结交了“上层人物”,自己才更有面子,也才更容易飞黄腾达。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攀缘”一些“局长”和“总裁”,希望自己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希望他们能在各方面给予我更多的关照。

那时,我经常请这些“上层人物”去高档场所消费。我本来是不抽烟、不喝酒的,但因为自己的内心对别人有所求,所以一到那种场合,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为了迎合他们,我强迫自己抽烟喝酒,强迫自己对他们百般殷勤,刻意说一些讨好、恭维的话。无论谁跟我喝酒,我都是一饮而尽,因此经常喝酩酊大醉。

但是这样的经历,没能给我带来一丝一毫的快乐。我感自己的肉体和灵魂都饱受折磨。我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时,整个人的能量非常低下,内心会时不时地感到痛苦,因为不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赏,也不能感受到我所需要的、友间的那种感觉。我知道,我与他们之间很难建立起真正洁、真挚的友谊。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不真诚的,就是带谄媚、索求的心理在与他们相处,这一切他们当然清楚。一种各取所需、以利益为前提的交往模式下,彼此间又怎会产生真正的友谊呢?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很幼稚,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获得了成长,才明白了很多道理。后来我慢慢发现,如果我们能放下向外“要”的心理,放下自己内心的“索求”,放下攀缘的行为,我们就能与自己的内在重新建立联结,内心的“坑洞”才会消失,内在的真正力量才会生起。

“坑洞”无需填补,你只要不再对它牵肠挂肚,不再渴求它,它就会消失。当你不再向外“索求”,不再向外“要”,反而将自己所渴求的东西给予他人时,你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缺,也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国清代明臣林则徐有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用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才能取各家所长,把事情办好;下联则是砥砺自己,一个人必须要能降服内心的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清白做人。

什么叫“无欲则刚”?说得通俗些,就是你不用对我好,我本来就很好;你不用赞美我,我并不缺少赞美;你也不必一定要把我当朋友,你当不当我是朋友,我都会很快乐;你也不用爱我,我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当我们的内心对外在世界、对他人没有任何期待,没有任何索求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行、态度等感到痛苦了。当我们不去“要”时,我们的内心就变得无比强大,也就拥有了真正的力量。

歌德有一句名言:“我爱你,但这与你无关。”这句话真的太有智慧了!如果我们真爱一个人,那就只管付出、奉献,不管对方是否爱我们,我们都一如既往地爱对方,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爱。我更相信,我们每个人在“给”的时候就进入了天堂,在“要”的时候就进入了地狱。只有认可了“给”,我们才能让自己“无欲则刚”;也只有学会了“给”,我们才能把人生中的快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