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跳槽(3)

胡雪岩那些事儿 作者:杨秋丽


关键时候,有些人会落井下石,有些人会雪中送炭,两者都换来对方永久的记忆,前者是刻骨仇恨,后者是感激涕零!胡雪岩这个“跑街”的做事风格属于后者,而很多“跑街”属于前者,这里有一个大度问题在,有一个自信问题在,有一个眼光问题在!

雪中送炭的事情有个一两件,胡雪岩的名头就响亮了起来。大家都觉得此人肯担当,讲道义,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加之他办事稳健、勤于职守,所以一来二去大家都愿意找他借款,阜康的生意就红火了起来。

跑呀跑,跑呀跑,路程跑熟了,金融市场的资金调拨和运行规则跑熟了,跟客户的关系也跑稳定了,这里的关系不仅仅是商业关系,以胡雪岩的机灵,在处理好商业关系的同时,私人关系的建立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古代社会,做买卖很大部分要靠交际和人情,生意不是在谈判桌上达成的,而是在酒桌上喝成的。别说古代,即便现在做生意,能离得了酒桌吗?

胡雪岩当了几年“跑街”,给钱庄拉了几个大客户,这无疑给阜康做了无形的广告,也带动了一小批中小企业主顾。这样,阜康的生意就越来越红火,事业蒸蒸日上,虽然还称不上大钱庄,但是在杭州城的百家钱庄中也属于前十的角色。事业一大,铺子一展开,人手就不够了,这时候于老板便命胡雪岩回老家绩溪招几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来当学徒。这不但说明了于老板对胡雪岩的认可,还为胡雪岩培育了一批亲信力量。

胡雪岩阔别家乡10年了,12岁的孩子出门闯荡10年,第一次回家探亲,放在现在社会,这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他要回家看望他日夜思念同时也日夜思念他的母亲。

其实在10年之中,胡雪岩见过母亲一次,在听到自己的儿子升为“跑街”之后,母亲曾经踮着一双小脚,带着土特产,从乡下赶到杭州感谢老板对儿子的栽培。感谢老板是一个方面,想见见自己的儿子是另一个方面,五六年的分离,想念太苦呀!

我们可以想象,一双小脚,孱弱的身躯,肩上的重物,崎岖的山路,急切的心情,“母亲”这个词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

10年之后,22岁的胡雪岩重回绩溪。

这年是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1845年,整个大清帝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动荡,英国人已经获得了鸦片战争的胜利,并于道光二十年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而在广东,一个叫洪秀全的读书人屡试不中,得到一本基督教的小册子,精神恍惚中梦见天父,受命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天国。

这些变化,对当时的胡雪岩--这个钱庄的小“跑街”并没有什么影响。中国太大了,就像一个极深的死水潭,投入一个石子,激起的涟漪暂时并不能造成多大冲击。当时的胡雪岩肯定不会想到,过个几年之后,他就要以中国人的身份同洋人打交道,他就要以一个忠臣的身份同太平天国作你死我亡的斗争……国家的命运决定每个国民的命运。

而且,命运的巨轮是不会以谁的意志和喜好而停止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卷入其中,或成为英雄或成为炮灰。

■ 俺闯荡十年后,回家、成家!

相比沿途凋敝的村庄来说,更让胡雪岩难过的是母亲的衰老。十年弹指一挥,尚未50岁的母亲已经鬓角见白,鱼尾纹渐多,这些都提醒着他,自己的母亲已经老迈了,他更知道是艰辛的生活把母亲磨得未老先衰,是孀居的母亲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家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