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徽州盐商翻盘之撒手锏(2)

中国商帮600年 作者:王俞现


盐业总商与江氏家族

江氏家族所掌握的盐引数占两淮盐引总数的1/10。江演的老家是歙县江村外村,该村居住着在扬州从事盐业生产的商人,刨去江演家所经营的盐引量,其余商人所掌握的盐引数也占到两淮盐引总量的1/10。从江国茂到江春这一代,堂兄弟10人为盐商。江承喻的族兄江承炳、江承丰、江瑞茜都是扬州大盐商。江瑞茜之子江进又为两淮四大总商之下的12总商之一。

江承瑜去世时,他的儿子江春才18岁,江春的母亲田氏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明末以来,歙县盐商已经形成实力极为雄厚的乡邦集团,控制了淮盐生产、转运和销售的特权。家族的凝聚力和战争力有效保证了结族成纲的组织稳定性和组织效率,而同族之间的相互照应,对盐纲之权的传承意义重大。所以,江夫人继任了其丈夫的总商职位,也在情理之中,家族力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田氏弱肩荷重,并不能支撑这一家业。当时江春正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族亲的帮扶下,他白天抽出部分时间外出应付盐务,晚上苦读,竟也没有耽误盐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成长为这一时代最为杰出的两淮盐业总商。

乾隆帝一生6次南巡扬州,每次都由徽商江春负责操办接驾。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深得乾隆褒嘉。江春三次入京为太后祝寿,极徽商之盛,而他为国家和社会捐输的银两,也在两淮盐商中居首,多达白银1 100多万两。

徽商讲究对皇家的“报效”,这与这个群体在扬州的崛起以及皇权对于盐的垄断是紧密相连的。当时徽商因皇帝南巡而修建了大量行宫,每次南巡都让扬州在市容市貌、城市道路、环境绿化等方面获得了较大改善,并因此改变了扬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

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晋商也讲究官商结合,但是他们公关手段的灵活性、主动性远不如徽商。徽班是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府,因而得名徽班。江春就是一个乐于征聘四方名旦入戏班的徽商。因徽腔声腔及剧目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和昆剧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1790年,也就是江春去世的第二年,乾隆帝八十大寿,由江春出资组建的春台班和其他三个同样出自歙商家族的三庆、四喜、和春班合称“四大徽班”,一起从扬州进京演出。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