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钱至上:“财智教育”的陷阱

孩子的财商99%靠爸爸 作者:彦秋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里,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都高的孩子,才能赢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于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成了爸爸们的座右铭,而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财商,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过程中都进行有规划的理财教育,更是新一代爸爸们的必要选择。

社会在发展,对于在经济社会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从小就要和钱打交道,财富将是他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主题之一。可以说,社会的发展“逼迫”他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才能将生活经营得更精彩,这堂“人生必修课”从何时开始,也将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财商轨迹。

但是,在对孩子进行“财智教育”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陷阱”,一个不小心,爸爸和孩子都容易掉进去。

过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因为孩子不仅可以买很多东西,还可以拿到压岁钱。

春节前,高一的小克缠着爸爸帮他打理一身行头,并要求全是名牌。虽然压力不小,可为了让儿子满意,爸爸还是花掉了一个月的薪水。大年初一,按照惯例爸爸给了小克100元压岁钱,没想到儿子却嫌太少,要求涨到300元,最终,父子二人爆发一场争吵。

“给的钱越来越少,全都是因为你不爱我了吧!”小克丢下这么一句话钻进了房间,开始了跟爸爸之间的冷战。

原本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压岁钱,最终却变成了制造矛盾的导火线,这在很多家庭当中都会出现。冷静下来想一想,问题并不是钱的多少,而是孩子错把压岁钱的数目多少与父母爱的多少之间画上了等号。当金钱成为孩子脑中衡量事物的标准时,孩子很容易就变成一个金钱至上的“势利鬼”。

我们一直在提倡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究竟怎样才算正确呢?是让孩子成为尽情享乐、金钱至上的“势利鬼”?还是让孩子小心赚下每一块钱,然后只存不花,做“守财奴”?也许这是两种很极端的情况,但这的确也是“财智教育”上很容易出现的模糊地带。

在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钱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钱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有时候会天真地给每一件东西进行“标价”。

在孩子的意识里,这些不同“价值”的东西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自然他也就会根据自己当初的“标价”去衡量。

这种做法在大人看来尽管有些不可理喻,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离谱,但孩子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所以,爸爸不妨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用钱买到,但还是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无论多少钱也换不到的。

孩子金钱观的建立需要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不要奢望孩子能够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是在教孩子认识金钱的时候,也必须避免让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

比如,在情况允许的时候,适当地放弃一些应酬和加班,陪孩子一起出去旅行,让孩子了解,即便工作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是全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却比金钱更重要。

王先生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为了激励女儿,他和女儿商量制定了一个激励办法,不管是平时的单元测试还是期中、期末考试,只要成绩达到标准,就奖励100元,哪科能达到标准就奖励哪科。

果然,在奖励机制的促进下,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眼看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为了给女儿增加动力,王先生把女儿叫到面前说:“看到桌上这三万块钱了吧,要是你升学考试考得不好,爸爸就用它们来充当人情费,给你找个好一点的学校读。反之,要是你考上了,就用来奖励你,爸爸带你去旅游,国内国外由你挑。”

在现实生活中,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冲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然这是一种鼓励孩子的方式,但是运用此方式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养成孩子习惯得到奖金的模式后,一旦没有了奖金的诱惑,孩子就很容易失去用功的动力。

因此,在与孩子的金钱互动中,如果掌握不好度,很容易就会暗示孩子“金钱至上”。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

金钱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唯一动力。

有钱是为了实现目标和应付紧急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