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译序(2)

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 作者:(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这些人生哲理的警句和箴言被后世广泛传颂、引用,不少成了俗语,影响至今难以磨灭。

当然,本书也并非全无瑕疵,毕竟是写作于戎马生涯之中,无暇精心布局,篇章之间不免重复;而所阐述的哲学理论,尤其是宇宙论和伦理学,今日看来不太系统,也不乏自相矛盾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未尝不是优点。正因为它出诸内心,不加掩饰,所以我们方能窥见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沉思人生大义,领悟宇宙迷题,从中升华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其实,哲学原来并非如后世的哲学教科书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潭活水,流泻在人生的小道之上、山水之间,由涉足其间的沉思者随手掬来,涤荡心胸。后世惑于经院哲学,以为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方为“哲学”,岂不知哲学不过在人的呼吸之间。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于一句话之中,于一小片断之间,皆可蕴神思灵光。钱钟书认为:“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排推消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采用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于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七缀集》)此论极是。所以读《沉思录》,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条剖理析;也可以于闲暇之时,憩息之余,捡起来随意翻读。

自《沉思录》传世以来,各种语言的译本众多,仅英译一类,便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几个较为常见的英译本中,MericCasaubon繁复流丽,GeorgeLong古雅凝练,JeremyCollier浅近活泼,此译本最大的特点则在出语平实,层次分明,意思明了,既能够呈现作者本意,同时也保留某些连贯上略嫌生硬,思绪较为飘忽的地方,让读者从英译中也能窥见希腊文原本的风格。《沉思录》记录的是这位帝王哲学家思绪的片断,没有严整的体系,在很多段落上有较多重复,某些地方指代也较为含糊。英译本力图保留这种“原始风貌”,不希望代古人捉笔,反对替奥勒留做哲学美文。身为译者,本书译文也尽量与之保持一致,无奈影中摩形,不知能保存几分,而且某些地方对于意思的把握受学识所限,难免过于“显豁”,或者失之“晦暗”。

目前大陆已有何怀宏、朱汝庆二位的译本,堪称将奥勒留哲学精义泽被国人的“前锋”;梁实秋先生在近半个世纪前也曾将此书从C.R.Haines的英译本译成中文,近年由后人校订之后正式出版,通行宝岛坊间。在翻译过程中,以上三个中译本都是译者的案头必备,从中得益不少;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增加了不少注释,还参考了何、朱二位译本中的注释,尤其是梁实秋先生译本中详尽的注释,在此表示感谢。几位中文译者中,梁实秋先生是译坛泰斗,论及此书翻译,仍表示“平生翻译以此书最为吃力,亦以此书为受益最多”。本书译者因参阅中译、英译数种,或许有一二略胜之处,所谓事如积薪,后来居上,均得益于诸先行者。必须在此表示感念。目前国内的《沉思录》均转译自英译,尚未有译自希腊文的文本问世。译者自知两道转译,不知会有多少遗漏与误解,奥勒留若泉下有知,不知当如何感慨!幸而《沉思录》是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化入中文,仍能感到其中精义熠熠生辉。

于2008年春夏,在各个中英译本之间辗转流连,与罗马古人促膝对谈,倾听之,感悟之;向译界前人叩门请教,受益处、商榷处也时时可见。能有机缘以这种方式研读《沉思录》这部千古之作,实属幸事。作此短序,是为纪念。

译者?识

二○○八年五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