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太平通宝(1)

鬼马郎中之龙眼 作者:范修文


1

接到女儿的电话后,曾致庸按捺不住心里一阵激动。只怕这次是能完成尾台先生的托付了。

挂了电话,思绪回到了十多年前。这事契机就在十年前,最后的关键却是家传的一幅画。

那时生活非常艰难,困难到全家人喝了一个月的稀粥。曾太太饿到人都浮肿了起来。几乎在快要撑不过去的时候,那个逃到香港的舅舅,托人寄了二十斤米,十斤面粉,十斤油过来,这才撑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

那会儿,大队干部突然说要把七鬼堑那片山改种成松林,要大家把那里的坟迁了。曾致庸不敢反对,只得乖乖去迁坟。自已一个又干不动,儿子女儿都小,老婆又饿得水肿,都帮不上忙。便叫上村里的傻大个黄海德帮忙。

言归正传,说到迁坟,那天曾致庸带着黄德海,两人来到七鬼堑深处的一个山谷里,曾致庸的祖父就葬在那里,必须在一天内把坟迁完。迁坟一事,其实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南方人有种习俗——开青(自掘茔坟),从入棺初葬,历时七年后,再把先人的骨殖自坟中挖出,改装在“金塔”(一种陶罐)之中,最后迁往他处重新安装,这一过程,即俗称开青。

因此,对于只搬迁“金塔”的家族而言,这并非什么难事。

曾致庸这个不同,这个当初是一次性下葬的,并没有考虑到后来的“开青”二次下葬,因此,生产队长特地给了他两天时间迁坟。两人赶工夫,要在天黑前把活干完,大清早的就来?静谥的山谷之中,这里林深树密、蝉鸣鸟叫,搬运起来也是一件麻烦的事。

好在黄德海力气还是有的,两人一到地头,便开始挖掘,说起来,这种自挖祖坟的事,曾致庸心里还是不太愿意接受的,那是大不敬的行为,可是在这个年头,又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去抗拒。开挖前,先祭拜一番,跟祖宗说明原由,这才敢动手。

对于南人这种“开青”的行为,清人梁晋竹甚感不满,梁氏所著的《两般秋雨盦随笔》曾有讥讽之言。恰好,曾致庸看过这本书,所以,这坟头挖起来,也是战战兢兢。这也是后来他对于女儿病重时自责的原因。

等真正挖开坟?时候,曾致庸吃了一惊,大大的一惊,他对面着坟坑打开棺盖的棺材时,呆若木鸡,锄头自手中滑落也不自知。

只见棺中并无骨殖,只有若干衣物、玉器、陶罐、几枚掌巴大的铜钱,还有一柄小型朴刀和短铳。

曾致庸拿着锄柄去挑开衣物,依然没有骨殖。

“曾叔,怎么没有白骨?”黄德海愣头愣脑的往下面瞅着。

曾致庸咽了口唾沫,右手放在黄德海的肩膀低声说:“大海,曾叔没有挖到骨头的事,你谁也别说出去,知道吗?你要说出去,会害死曾叔的。”

黄德海憨笑道:“哪能啊,曾叔,就是我去死,也不让您死,我保证不说。”

别看平时黄德海傻愣傻愣,他还就只听曾致庸的话,真把这事烂在肚子里,至死也没未曾说出去。这是后话,兹不赘述。

四下无人,曾致庸和黄德海麻利地把棺中的东西全装到“金塔”里面,只有那柄朴刀太长,无法弄进去,只好找附近的草丛中掩盖好,第二天,拿个大箩筐装走。

两天下来,很快把坟清理干净,又重新找了个地头,把空“金塔”装上衣物安葬好。

曾致庸原本想把里面的东西全装进“金塔”安放起来,可是一想到如今的窘迫困境又觉得里面的东西可能值些钱,就偷偷留了下来。

不久,改革开放,舅舅回来探亲,他便把那块巴掌大的铜钱让舅舅在他的古玩店代为销售。他舅舅一见那“太平通宝”四个大字,眼都直了。他舅舅拉着他的到角落里压低声音,神情极为严肃地说:“你这里哪来的?”

“这你别管。”曾致庸哪敢说这是挖自己祖坟挖到的?那还不让人咒死?再说,他自己对这件事,已经非常在意,生怕祖宗怪罪,愧疚感是一宿一宿地折磨着他,所以,他对这些事,那是决口不提,只让他舅舅代为销售,得的钱财,两人平分。

好在这位舅舅不是个无情的人,要不然,他自己吞了,曾致庸也毫无办法。

其实,曾致庸敢托他,就念在他当年曾寄粮食来救助过自己一家子人,人情味还是有的,这才相信这位舅舅。

果然,没有多久,这枚“太平通宝”便脱手了,卖给一位到港旅游的日本商人,那日本人支付的价钱以当时来说可算非常丰厚。

曾致庸用分到的一半钱财,在镇上招揽了一伙人同去申震市闯荡,从此站稳了脚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