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为什么有些家庭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其乐融融,而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却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子女,甚至与子女形同陌路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在孩子眼里,父母往往都是高高在上的,而在父母眼里,孩子又是懵然无知的小毛孩。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之间强硬的灌输教育又怎么能够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因此,为了能够改变孩子所谓“不听话”“唱反调”等逆反心理,家长就要放下姿态,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家长教育孩子时具体应当从何入手呢?
●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建立信任关系。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和情感的方式来展开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家庭中,子女往往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们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生活上的向导、学习上的启蒙者、德行上的榜样、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信任,和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进行坦诚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假如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感到父母和他们是平等的,这样就会让他们对父母更加敬爱、亲近和服从,心里话也乐意告诉父母。
假如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来平等信任的朋友关系,那么双方最好能够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来一次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彼此将心中的想法都告诉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双方存在的隔膜。请家长记住: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
●父母应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子女。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对生活的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发展,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小孩子的各种行为都会在无形中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都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孩子在处理事务和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也会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以粗暴的方式去教育,那么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而父母对孩子采取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方式则会使孩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父母只有采取温和的态度,并对子女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帮助,才能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做事有主见,遇事不退缩,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父母对孩子要采取温和的态度。当孩子犯了错时,先不要面红耳赤地急着追究,不妨心平气和地帮孩子指出错误,用温和的态度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这对孩子改正错误是大有裨益的。
●态度不可时严时松。一般情况下,时严时松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孩子的要求标准忽高忽低,起伏过大,不能依照有序性原则由低到高并保持稳定。例如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应当自始至终地让孩子对集体和同学保持关心,而不能时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时而又怨孩子过于积极,疏忽了学习。很多家长在孩子临近高考时就会阻止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或是不让孩子担任任何班级职务,这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负担和压抑感,破坏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管教孩子时忽而严厉,忽而宽松,甚至不管不顾。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家长情绪好时稍宽松一些,不好时就会非常严厉,甚至找孩子出气;工作时宽松,空闲时严厉;平时宽松,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就会非常严厉。像这样时紧时松、时断时续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极为常见,因为大部分家长也不清楚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对孩子忽严忽松必定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出现的不良势头。家长教育孩子要有持久性和恒定性,不能忽冷忽热,时紧时松。孟子曾以凿井为例,他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持久性,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不过是“弃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