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无志,非人也(1)

名门家训 作者:陶清澈


第五编:嵇康家训

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谯郡铚(现安徽宿州境内)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名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人无志,非人也

——教育孩子做一个志向高远的人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他才高八斗、品行超然、心胸宽广、学不师授、自学成才、遍览群书,尤为钟爱老庄之学,好弹琴歌咏、修身养性。嵇康风姿超然,《世说新语》中这样记载他,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平生不愿受名利羁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因此始终拒绝出仕为官,平日里以打铁为生。大将军司马昭几次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为了躲避骚扰,嵇康离家到河东躲避。

后来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钟会视若无睹。钟会候了很久也不见有回音,正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二人便结下仇怨。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表明自己不愿出仕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由于吕巽奸污了吕安的妻子,吕安本想休妻并准备将吕巽告官。可是吕巽请嵇康从中周旋,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苦苦劝说吕安,并将此事平息了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提笔写了一篇训诫他儿子的《家诫》。之后他在刑场上弹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己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赴刑,时年四十。

他在《家诫》中第一句话就写道,“人无志,非人也”,如当头棒喝,其意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口志气,假如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么他就不配做个人了!嵇康不仅把“立志”看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把立志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也反映了嵇康的双重性格,在《家诫》一书中,嵇康一反往日不羁的个性,完全像一个小心谨慎的慈父一般,告诉他儿子,不要像他一样混天度日、醉生梦死、无所作为,而是应该为自己树立志向,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身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如此形骸放浪的嵇康,对他的儿子却有如此严格的要求。试问天底下哪个父母不是如此?哪个父母不盼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个能光耀门楣的孩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