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已远离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年代,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有着怎样的性格,社会交往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别人的亲人、别人的同事、别人的对手、别人的顾客、别人的偶像、别人的陌生人……在不同身份标签下,我们要有不同的社交礼仪:亲切会晤、横眉冷对、暧昧亲昵、居高临下、恭敬尊崇……面对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场合,怀着不同的目的,我们要表现出自己不同的样子,这是礼仪的粗浅解释。
从理论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我们可以简要地说: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历史长河中,礼仪早就产生并以神奇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古代的帝王将相,无不用礼仪约束身边的臣子和家眷,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难以想象,在君王面前不行下跪礼的臣子,不称君王“万岁”的臣子会是什么下场。在古代的社交活动中,礼仪甚至成了一种制度、一种法律规范,而今天我们意识中的社交礼仪,指的仅仅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社交礼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小到待人接物的神态、动作。这些礼仪在社交活动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交礼仪也是生产力的一种。
社交礼仪是什么?
社交礼仪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举止不雅、形象邋遢的人共处一室或促膝谈心。在公共场合,所有人都会对当众撒泼的那个人侧目,因为这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使他人感觉不舒服,给身边的人留下了低俗、自私的印象。同样,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一个饱读诗书、阅历丰富的人更注重社交礼仪,他们的举止会更儒雅,形象会更出色,言谈会更得体。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博得社会的认同,更大程度地展示个人魅力。
社交礼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举止,都要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约束,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也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标准——在一切社交活动中,与人交往的先决条件是平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才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交礼仪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尊敬。在社交礼仪中,对他人的尊敬永远是最重要的。尊敬是一切社交礼仪的核心,也是一切社交活动得以和谐进展的先决条件。参与社交活动的人,要常存敬人之心,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不可损人利己,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平等。世界充满了不同:地位的不同、收入的不同、形象的不同、境遇的不同、身份的不同、辈分的不同、职位的不同、年龄的不同……这些不同使人的角色自然而然分出了高低贵贱。但是拥有良好的社交礼仪的人,会漠视此种不同,对任何交往对象都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从平等的立场上出发,任何社交活动都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宽容。良好的社交礼仪需要我们宽容看待周围的一切。对与你交往的人要宽容,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要宽容,对有损自己形象和利益的言语、动作都要宽容。斤斤计较、咄咄逼人的人,或许能够在社交活动中抢占有利地势,不过永远无法获得他人由衷的尊重。
真诚。诚信是商业准则,也是良好的礼仪表现之一。真诚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交往,会让人际关系更简单,让交往中少一些猜忌和欺诈。社交活动的高效和运转顺畅有赖于人的真诚品格。
适度。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中庸”的标准,社交礼仪中的适度与中庸类似,为了保证社交的成功,礼仪不能“过”,要把握分寸、适度得体。但是适度的前提是对社交礼仪了如指掌,对社交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尺度把握得当,这却并非易事。所以在适度的原则中,也允许人有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要在适当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愤怒、声讨之声,只要不是采取泼妇骂街的形式就好。
在这些基本礼仪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种种礼仪细节,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如果在社交场合养成了这些良好的礼仪习惯,会让你的形象更具亲和力,会让你在生活中左右逢源,也会让你的职业生涯少一些磕绊和不愉快。相信良好的社交礼仪会指引你走上别样精彩的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