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显远见卓识(1)

张居正评传 作者:雅瑟


 

进入翰林院的张居正,虽然位居闲职,但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心怀天下的年轻人,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他苦于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新科进士,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只能一面心忧天下,一面等待时机报效国家。可是,当时嘉靖皇帝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后,就开始醉心于享乐,一心沉迷于道教,张居正对此非常担心。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张居正都感到很有必要让皇帝和严嵩看到自己的才华。所以,他决定上疏,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

张居正知道在当时上疏指责朝廷要冒很大的风险,不仅可能丢了刚戴上去的乌纱帽,严重的话可能还会丢了自己的性命。嘉靖王朝著名的“三杨事件”不得不让张居正感到担忧。皇帝迷恋修道炼丹,不上朝已有八九年之久,把一个方士陶仲文封成“神霄保国宣教高士”,捧到监国的位置,整日与之谈玄说道。在这以前,有不少敢言直谏之士多次上疏规劝,却都受到惩治。嘉靖十一年(1532年),翰林院编修杨名上疏称“自古祷词无验”,劝告皇帝迷途知返,结果遭到流放。嘉靖十九年(1540年),世宗听信道士的谗言,打算让太子监国,以便能让自己脱离枯燥的政务,专心修炼长生不老的仙丹。当时,满朝文武都大为震惊,但谁也不敢站出来劝阻。这时候,太仆卿杨最站出来,斗胆上疏反对皇上这个不符礼仪的要求。他说:“天子与长生,不可两得。”结果,世宗在盛怒之下,当场就把他处死了。再加上杨爵,因为上疏指责皇帝整日修建斋醮,常年不上朝,被嘉靖帝投进监狱,饱受酷刑折磨。

即使可能遭遇不测,但年轻的张居正还是决定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次,他决定向皇帝上疏表示自己的政治改革的主张。不过,为了避免走上前人的悲惨道路,他在奏疏中还是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这也是他的明智之处。

比较张居正与“三杨”的上疏不难发现,张居正确实不愧为天才的政治家,他既有政治家的眼光,也有政治家的谋略和技巧。“三杨”都以斥责皇帝迷信道教、宠信道士为目标,犯了投鼠忌器的大忌。在皇帝看来,这无异于指桑骂槐,又怎能不触怒龙颜?聪明的张居正却避开了对道士的正面攻击,只是从群臣百僚仰望皇帝的清光说起,着重说明的是,在上下悬隔的状态中,怎样做到清扫壅阏,使君臣上下沟通,且开宗明义地指出“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明君都以听取谏言而流芳百世,并称颂当今皇帝的功德,上追唐虞,近配列宗,自成祖以后,没有哪一朝能超过嘉靖,把皇帝视为能听取直谏的明主。这一歌功颂德的辞令,用在进谏的开头,首先就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张居正善于揣摩人意,他既能把正话反说,也能把反话正说。明明是俺答来犯、倭寇骚扰、佛郎机侵犯漳州、外患频繁,张居正在奏疏中却说成“四夷未宾”,既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又使君主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在列举的时弊中,他将“宗室骄恣”放在第一位。明朝是高度集权的王朝,中央对地方有绝对的钳制力量,宗藩并不足以构成对中央王权的威胁。但是,宗藩是最有资格分享王权的皇亲国戚,在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中,宗藩势力的膨胀往往成为当朝君主的心腹之患。

因为他明白,不在高位,纵使才可经天纬地也无济于事。只有等到自己掌握了权力,才可能实现一生的抱负。

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在夏言和严嵩争斗内阁首辅的时候,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论时政疏》。这篇文章把当时国家政治危机的几个方面分析得头头是道,体现出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官员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突出的政治天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