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筑城固边以防为主(1)

张居正评传 作者:雅瑟


 

面对颓废的朝政以及不断吃紧的边防,还有两次京城被攻陷的教训,张居正及时出手,改变了明朝以往的军事战略,从以攻为守变成以守为主。这使得明朝朝廷在短时间内很快扭转了京城多次被攻陷的危险局势,但也为以后其他边疆政权再次发起反抗提供了战略主动性。

明朝前两任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擅长武略,一个横扫各地义军最终重新稳定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另一个穷追不舍迁都北京,以前线为京城,一种时刻准备战斗的姿态,有把自身放置在每时每刻都是最危险的时候的勇气。不管是朱元璋设立的卫所,还是朱棣及以后的皇帝设立的九边,都体现了一股豪气逼人,勇于应战的主动形势,这个时期明朝的军事策略基本上是以攻为守。采取这种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及其后继者对明朝代替元朝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这一事件只是改朝换代,而并非驱除异族侵略。所以,在他们的战略中,这一事件是中国内政。由此大明王朝的版图不仅包括被他们占领的区域,而且包括更广范围的在蒙古余部及其他边疆政权手中的领土。

起初,他们以攻为守的姿态就是对收复所有中国领土怀有必胜的信心的体现。但是,后来由于社会日益稳定,文臣当政,大量的南方士子因为曾被元朝定为南人的历史记忆,对蒙古问题的看法始终是以外族入侵对待。这种认识渐渐地浸染了朱棣之后的一些明朝皇帝,使他们安于现状,甘愿做一个汉人王朝复兴者的角色,从而放弃了他们的先祖制定的战略。

进攻北方,在朱元璋和朱棣的眼中是继续收复失地的正常举措,但在后来的皇帝那里就觉得有点侵占他族领土的顾虑。于是,渐渐在战略上放弃了以攻为守的策略。这时,再以北京做首都就显得很危险了。朱棣之所以迁都这里,是为了体现他收复所有失地,一统天下的决心。但后来者已经没有这个决心了,却还要以这里为首都。这就使得保护北京的战事有了稳定战略后方和保护前线阵地的双重使命。

而与此同时,不管是蒙古各部还是刚刚兴起的后金,他们认为占领北京只是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一个必然过程。对与明朝朝廷的战事,他们的理解和朝廷的理解有出入。朝廷认为他们是入侵,而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在推翻现有统治而已。在这样的形势下,蒙古及后金攻占北京是必然的选择,而大明王朝却在北京已经失去了早先战略目的之后依然坚守,这就使得北京的攻防战事更加错综复杂。

张居正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军事防御战略,从初期的以攻为守转为以守为主。这不仅预示了大明王朝对重新收复天下的决心的丧失,也使得它成了一个以汉族政权自居的区域政权,这就使得以后清军入关,再次挑起收复天下的大旗时,明朝朝廷在中华大地的接受度远不如清朝那么广泛,最终使得清将它取代。这样一来,这一次战略转移对明朝的覆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是历史后来演进的结果,我们是拿着这个结果逆推的,怎么说都很合理,但古人是迫于自己的职责和眼前的任务而做出具体决定的。作为一个有谋略的能臣宰辅,张居正在大明历史上的地位依然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没必要强求古人。

明初,为抵御蒙古残部的南侵,从鸭绿江到嘉峪关建立了绵延万里的军事防御线,实行以攻为守的战略,很有成效。明中叶后,由于朝政腐败,边防废弛,这一战略事实上已告终结。对来犯者,明军疲于应付,一朝失利,惊惶失措。皇帝好大喜功,有一点小小的胜利就摸不着高低,马上要穷追不舍,没多久便被对方转败为胜,又灰溜溜地不知所措。是战是防、是守是攻,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向。面对强虏,明军多次失利,防守无力又不敢更改祖训,政治上的腐败与傲慢,事实上的无能与虚弱,致使明朝在国防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张居正对此有正确的分析,提出“外示羁縻,内修战守”的方针,这是以防御为主,争取主动的正确战略,由此实现了真正的战略转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