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调景岭,荒凉与吊诡的传奇(1)

港澳往事 作者:陈启文


在大海与天空蓝色的交汇处

向太阳之帆

向亮星之桅杆

一直讲述着一个故事……

——摘自伊朗诗人穆·阿·塞庞鲁的诗《失踪的辛巴德》

一、疍家人,中国的水上吉普赛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调景岭,在我的想象中,无论怎么想,都是美的。

它其实还有一个更美的、充满了诗意的名字——照镜岭或照镜环。这也是这里可考的最早地名。如果你能走到这个地方看一看,你会惊奇地发现,还没有哪个地名,可以这样形象地把某个地方的地貌化成一幅具体的图景——

这是一个山环水绕之地,三面环山,一面朝着大海开启。山,远看像月球上的环形山;海,浑圆如镜,平静无波。海水映照着环形的山岭,如同镜子照出来一样清晰。叫它照镜岭,或照镜环,形象,太形象了!又是谁最早替这青山和大海命名?听说,不是诗人,而是渔人,水上人,疍家人。

疍家人是香港原住民中的四大民系之一,在香港,无论说到渔人、水上人、疍家人,大抵就是指他们了。他们又被称为中国的水上吉普赛,是世世代代被官府剥夺了陆上居住权的最底层的“堕民”。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来历,怎样的“原罪”,又无论你管他们叫什么,民之为民,都有一些最主要的生存特征,他们被官府和岸上人视之为“贱民”,呼为“家贼”,不准他们上岸居住,不准他们读书识字,不准他们与岸上的人家通婚,只能穷尽一生漂泊于水上,子子孙孙都漂泊在水上,以一叶扁舟为家,以捕鱼为生……这是永世不可抵达的漂泊,对于他们,永远没有岸。在明嘉靖年间黄佐主修的《广东颁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户者,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或编蓬濒水而居。”这里边透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世代“以舟楫为宅”的民,开始“编蓬濒水而居”。而他们能够濒水而居的地方大多是天高皇帝远、人迹罕至的边远之地,荒芜的世界的尽头。而那时的调景岭,乃至整个香港,就是这样的一个蛮荒之地。据此推测,民应该就是最早在这里落脚的居民。

——他们来了。他们也许只是在漂泊中偶尔经过这里,又以偶然的方式发现了这里。历史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真实地发生的,一条条渔船在摇晃与颠簸中渐渐驶近,那么远,渔人的视线就开始变得安详。他们倦了,累了,该歇歇了。这是一个谁都想停下来的地方。海浪停下来了,渔人和船,停下来了。暗蓝之雾笼罩了环形的山岭和明镜似的海湾,一切渐渐归于宁静。在船舱里睡着也好,在岸上或山脚搭个茅寮住着也好,人类逐水而居的最初愿望,或许就在梦境里开始萌生。那个场景已无法清晰地说出,但可以想象,山脚下,海湾里,簇拥着恍如梦境的安静,安静的樯桅如茂密的森林——这样的情景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在港岛和新界相继割让给英人之后,依然在延续,一如这里的荒凉和贫穷一样延续着。很少有人来管他们的死活,也没有人来驱赶他们。他们的存在和这片安身立命的荒山野岭一样,仿佛置身于世界之外,无人问津,自生自灭。但有一些当年看见过此情此景的孩子,如今还在岁月花白中活着,而且不断地以蓦然回首的方式,对这个奇怪的地方投去思索的又不可思议的目光。

在他们的目光中,似乎还有太多的往事在这里纠缠不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