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十 武昌举义
辛亥年中秋节湖北新军部分将士发动的武昌起义,是党人革命中唯一成功的一次。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的死刑。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举起义旗、发出反抗枪弹的不是别人而是朝廷的柱石——新军。种瓜得豆,养鱼化龙,皆因时局造化,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武昌起义虽然不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和发动,但同盟会却是它的催生婆,并且民主革命思想早就是它的灵魂和旗帜。因此,武昌起义的胜利可看作是半年前广州起义失败的补偿。
而武昌起义又被历史捉弄。总督府旗杆上换上五色旗后,众官兵推举出来的都督却像个泥菩萨。但终究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存,逆之者亡。
肃亲王善耆接见立宪请愿团。摄政王载沣为收拾人心,忙组皇族内阁
当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领导在两广一带不断举行反清起义时,张謇等立宪派人士则在努力运动立宪。自各省相率设立咨议局后,张謇在上海、南京一带与人相谋宪政尤其踊跃。他在江苏咨议局成立后不久,便与各省咨议局频频联络,发起在北京成立了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并推选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为联合会主席,四川省咨议局副议长蒲殿俊为副主席。联合会成立后,张謇又与江苏巡抚瑞澂,咨议局议员杨廷栋、孟森、雷奋等人筹商,准备由瑞澂出面联络各省督抚奏请朝廷组织责任内阁,由张謇责联络各省咨议局请求召开国会。经联络,有十六省的议员代表前来上海,在预备立宪公会事务所集会,推举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刘崇佑为主席,并组成咨议局请愿联合会,由直隶咨议局代表孙洪伊为领衔代表。国会请愿代表团启程赴京前,张謇特设宴饯行,并连夜改定《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和《各省议员请速开议会折》。
孙洪伊与众请愿代表到京后,即向都察院呈递《各省议员请速开议会折》,请求朝廷在一年内召开国会。代表们还向一些王公大臣分别递送请愿书副本,希望能得到赞助。然而,王公大臣们对开国会事甚为冷淡。摄政王载沣对此更是反感,他深知开国会、设责任内阁会对自己构成直接威胁,因责任内阁只对国会负责,皇帝无权,摄政王自然也就无权了。不过,他表面上对请愿代表优礼相待,还发上谕夸奖代表“具见爱国热忱,朝廷深为嘉悦”,但又言国民程度不齐,筹备不完全,故开国会事并不拟付诸实施。
任民政部尚书的肃亲王善耆见代表团请愿开国会,心中窃喜。他见载沣虽为监国摄政王,却少才短识,又年轻资浅,难堪大任,故心中早就另有谋划。善耆与载沣的主张相反,极愿尽早立宪,并预备谋求立宪后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此时,善耆不仅是民政部大臣,更参与建军事务,已是大权在握。不过,他在表面上对载沣兄弟极力敷衍,不使他们看出自己的野心。各省请愿代表在京活动期间,善耆让民政部侍郎黎宗岳出面组织国会期成会,并创办《国报》。后来他又支持各省咨议局议员集资创办《国民公报》,由徐佛苏任主笔,鼓吹立宪。不仅如此,善耆还通过内亲崇铠的亲戚程家柽与革命党人时有来往。当时,各省士官生卒业回国,齐集北京复试,善耆特地帮为联系安排好各自的位置。同盟会员在北京办的《国风报》,不时挟击时弊,也因善耆的庇护而始终未被查封。因京师巡警厅属民政部管,不经他同意,断不敢封查报馆。
由于第一次请愿未果,三个月后,张謇又发起第二次请愿,由各省社团、商会、学会及南洋华侨分别派出代表开会,推定孙洪伊等十人为请愿的领衔代表。这次进京请愿,规模远比第一次宏大。仅请愿的代表就有一百五十余人,并带着有三十万人签名的十份请愿书。请愿书上达后,摄政王载沣仍疑虑重重,说此事体大,且国家财政困难,各地又受了灾,不宜提前召开国会。不过,载沣为了点染新政,在过了三个月后下诏令资政院开院,并亲致祝词。资政院开院后,由民选入院的雷奋等人即加紧活动,再次组织请愿并领衔上书摄政王载沣请速开国会。资政院亦通过了速开国会的决议,认为朝廷以九年为期行宪政时间太长,亟谋提前;后又奏参军机大臣不负责任,请求迅速组织责任内阁,宣示军机大臣的责任。与此相配合,张謇也催请已调任湖广总督的瑞澂与各省督抚联名奏请从速召开国会,并发动各省人民签名、游行、向督抚请愿。载沣对此虽然甚感震怒,但迫于各方压力,于是只得宣布缩短立宪预备期,从九年改为五年;在宣统五年开设议院,并预行组织内阁。载沣此举,是名为筹备,实则以延专制时日。当请愿团要求立即召开国会时,他竟下令驱逐请愿代表,并逮捕了天津学界同志会会长。与此同时,载沣下令加紧练军,想尽快在全国编练齐三十六镇新军。为此他网罗人才,在起用留德学军事的荫昌为陆军部尚书后,又以留日士官生良弼为禁卫军协统,还让各省起用一批留学的士官生作协统和标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