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 清帝退位
清王朝统治者从关外入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最终又丢失天下,是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从甲午战争惨败,到戊戌变法未成;从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到兴中会起于广州,全都表明其国衰之势已成。故武昌革命军一起,全国人民风从响应,清王朝顷刻覆亡。
清王朝覆亡之前的时代是一个腐败的时代。内忧外患的不断,使它的基业最终成鱼烂之势。纵有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也无丝毫的回天之力。何况末世社会,朝廷无才相,边关无良将,库中无钱粮,朝柄无节度,败之亡之,必是这一王朝的最终归宿。虽然清王朝葬送于一老妇手,罪归在一幼儿身,但它确实气数已尽。它犹如一颗坍塌的恒星,其能量已释放殆尽,无精无神,无魂无魄。
可惜的是,随同清王朝的覆亡而来的,是社会道德也损折过半。正如晚清学人王闿运在其所著《祺祥纪事》中所言:“乃至德宗末年,天下惟论财货,禅让亦以贿成,举古今不闻之说,公言之而无怍。”因之,清廷小皇帝的所谓逊位,不过是袁世凯乘革命之机,采用种种下流手段的贿买和威逼而成。
北洋军炮击武昌。袁世凯不信孙中山会虚位以待。孙中山在南京组织政府,并下令北伐
孙中山就职的当天,权位心极重的袁世凯急令汉阳前线的北洋军炮击武昌,以示反对;进而操纵冯国璋、段祺瑞等四十余名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并将此电转达伍廷芳,声言若以少数人的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袁世凯在收到孙中山就职前的电报后,更是心急如焚。他本疑心多端,绝不相信孙中山真的会虚位以待,届时逊大总统之位。袁世凯也不相信筹备中的国民会议,因南北和谈协议规定,国民会议的代表由各省推选三名,南方能召集十四省代表,而北方只能召集八省代表;故将来开会时他难以操纵把持,代表是否选举自己为总统更是毫无把握。为遏制局势,善用权术的袁世凯于次日特电令议和总代表唐绍仪辞职,宣布由唐所签订的国民会议各项办法逾越权限,概不承认。同时,袁世凯又复电孙中山进行威胁:“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
孙中山接到袁世凯的电报后,当即回电表白,殷殷相劝:“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可是袁世凯得到这份言辞恳切的电文后,仍不相信孙中山不会恋总统之权位。
然而南京的各省代表并不理会袁世凯的阻遏,元月3日,他们召开会议选举副总统,并选举政府各部总长组织中央临时政府。这天,孙中山神采奕奕地出席了大会,黎元洪以十七票全票当选为副总统后,他即致电表示祝贺。接着,孙中山向会议提交了主持中央各部总长名单,提出黄兴、黄钟英、王宠惠、宋教仁、陈锦涛、伍廷芳、章炳麟、张謇、汤寿潜等九名候选人,请代表审查。在审查讨论时,代表们对宋教仁任司法总长、章炳麟任教育总长多不同意。黄兴得知代表们的意见后,提议内务改为程德全,教育改为蔡元培,代表们对此表示认可。候选人调整后,经过投票,会议通过临时政府中央各部总长名单: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惠,财政总长陈锦涛,司法总长伍廷芳,内务总长程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各部总长确定后,孙中山即签名任命,交与大会宣布。宣布时,会众再次鼓掌,热烈祝贺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选举并任命政府各部总长后,孙中山又决定宣布:在正式议院未成立时,以各省代表会议代行参议院职权,以完善政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