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被难记》流传世界。同南方交朋友。“再造中华,立三代之规,步泰西之法”
孙逸仙遭囚而脱险后,在伦敦成了有名的新闻人物。英国着名的大报《泰晤士报》不仅着重报道,更谴责中国使馆任意捕人、侵犯驻在国权利和法律。孙逸仙亦投书各报馆,对英国政府和报界表示感谢。布里斯特尔出版公司的出版商见人们对孙逸仙被囚事有广泛兴趣,孙逸仙又善文,便向他约稿出书。孙逸仙受约后,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事情真相,即在康德黎家用二十余日的时间,用英文写成《伦敦被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初稿成后,他又回葛兰法学协会八号自己的寓所加以修改定稿。
《伦敦被难记》总共有八编,包括被难原因、被诱状况、被禁详情、幽居求援、良朋营救、夜访侦探、英廷干涉、省释出险。由于文笔流畅,情节新奇,引人入胜,故由布里斯特尔出版公司出版后,迅即被购一空,不久又被译成日文、俄文和汉文在世界广为流传。
剑桥大学汉学家翟理斯教授读到《伦敦被难记》后,对该书甚感兴趣。翟理斯此时正好在编写《中国人传典》,他即致函孙逸仙,刻意要孙逸仙提供一份自传,以备将其列入传中。
孙逸仙收到书函,即把事情应承下来,于是在寓所伏案疾书,撰写自己的传记。自传的写作勾起了孙逸仙对往事的回忆。他的思绪飞回了故乡翠亨村,飞回了檀香山,飞回了香港……不几天,自传写成。他将自传寄给翟理斯时,特地回函一封,与翟理斯讨论中国政治,希望他能对中国革命有所指教。为了唤起英国政界和学界对中国政治的关心,孙逸仙又不断为报纸写文,他那对清廷的愤恨化作笔下的一行行文字,跃然于纸上:“清廷治下的中国,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权或与闻权。人民身受冤枉,无所吁诉。官场一语,等于法律。官吏上下相蒙结,有利则各饱其私囊,有害则各诿其责任;贪婪勒索,已成习惯;卖官鬻爵,贿赂公行……”
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中国政治的审视中,孙逸仙深觉西方政治文明的进步。他感受甚切的是,英国政府竟能如此重视人权和国法,极尽职责恢复自己的自由。感慨万千之中,孙逸仙矢志要把反清的革命坚持下去。他深信欲除虏兴治,罚罪救民,只有步法泰西。于是他决计暂居伦敦,广读西书,广泛结交朝野人士,考察西方政治风俗,以资改造中国之用。写完自传后,他就开始到大英博物馆研读西书。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他都一一精心研读。亚当·斯密的书,马克思的书,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其他书籍,他无不浏览。每天上午十时,博物馆图书室一开门,他即入内读书。中午,他就在附近一家面包公司午餐。晚七时闭馆后,他最后一个离馆。
读书之余,孙逸仙还广泛游历,参观博物院、农业馆、工艺展览会、医院,以博见识。有时他也去英王云塞行宫游览,去动物园、马戏场观赏。
转眼间冬去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