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节:论修养(2)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作者:李鍌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诲学生,亦切戒骄傲。譬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说"不骄不吝,时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悭吝,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寤儆》篇)即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恃才骄吝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

(四)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③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

章旨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爱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

③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

析论

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恳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

(五)

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里仁》第四·一七)

章旨

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

注释

①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

②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析论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失而不悔改,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而》篇)。

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