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
注释
① 桓公杀公子纠齐桓公名小白,是公子纠庶弟,二人都是齐襄公之弟。襄公无道,小白奔莒,公子纠奔鲁避祸。后来,公子无知弒襄公,自立为君。不久,无知又被杀,鲁国遣兵送公子纠回齐,但小白已先入齐为君,并且打败鲁军,迫使鲁国杀了公子纠。
② 不能死又相之管仲原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公子纠既被杀,召忽亦自杀,而管仲不但没有殉身,后来反而辅佐齐桓公。相,辅佐。
③ 霸诸侯为诸侯之长。霸,伯、长。
④ 一匡全面匡正。
⑤ 微无。
⑥ 其犹言大概、或许。
⑦ 被发左衽披着长发,穿着开左襟的衣服。夷、狄之人风俗如此,意谓受夷、狄同化,沦为夷、狄。被,音pī,通"披"。
⑧ 谅小信。
⑨ 自经于沟渎自缢而死于田间沟渠。经,缢。
析论
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业事迹载在史册,受到后人推崇。但影响世人对他的评价的负面因素,也是有的,其中尤其以他未能殉公子纠之难,而且转投政敌阵营,辅相桓公(公子小白)为最。所以子贡和子路都针对这点质问:"像管仲这样的人,可以称仁吗?"(子路之问,同在《宪问》篇。)
孔子两次回答都从功业上肯定管仲。对子路的回答,《论语》记得比较简单。只说桓公能不凭武力威迫而纠合诸侯,就是管仲足以称仁的大贡献。而这一章,对子贡的回答,则进一步说:齐桓公为诸侯领袖,导正各国一归正道(谓共尊周王),且攘拒夷狄侵扰中国,使人民得享有安定、文明的生活,都要归功于管仲。最后,孔子还驳斥以不能殉节来批评管仲者是不对的。因为管仲的志向广大,一生致力于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岂能为了自己的小信小节,便放弃天下大业的实现呢!
对于一个有文化理想、有政治抱负,又实在有功于后世的人,孔子是不忍责全求备,以小废大的。这种评人的宽宏胸次,值得学习。
(七)
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第五·一七)
章旨
孔子赞美晏婴善于交友。
注释
① 晏平仲齐国大夫晏婴,字仲,谥号平,史称晏平仲。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尚俭力行,尽忠敢谏。后人采其言行,辑为《晏子春秋》。
析论
此章"久而敬之"的"之"字,是代名词,可以确定。至于称代者何人呢?有的注家指"与人交"中的"人";有的则以为指"晏平仲",看法并不一致。有版本作"久而人敬之",则是清楚地表达"之"是指晏婴。
不过,不论怎么说,晏婴与人交往,必然能掌握分寸,恭敬待人,是可以想见的。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晏婴恭敬对人,恒久无替,可见是发自真诚与人交往,而非党比为利,虚应敷衍,所以他也赢得别人持久的友谊,以恭敬相对待。
真正的朋友,把相互提振道德视为义务,晏子这般恭敬自持,进而自然感染朋友,使他们也以真诚恭敬对人,实在称得上"善与人交"。
一般人的交往,往往在彼此亲近熟悉之后,忘了分寸,失去应有的礼敬之心。现今社会"朋友"之间,因调笑狎渎、混淆彼此而引起不满、怨愤,甚至反目成仇的事例,屡见不鲜,都是少了一分尊重所致。晏子的行谊,实在值得现代人深思、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