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节:论人(14)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作者:李鍌


(一)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③?"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第一四·四一)

章旨

记隐者晨门之言,道出孔子积极救世的精神。

注释

① 石门鲁城外门。

② 晨门职司早晚启闭城门的人,此处盖贤人隐于守城门者也。

③ 奚自从何而来?奚,何。

析论

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传道济世的抱负和使命感,在当时有人肯定他、赞扬他,但也有人揶揄他、讽刺他,他曾经一度在鲁国为官,但不久便辞去,晚年为了寻找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国君,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其间,孔子曾语重心长地说:"知我者其天乎!"又有一次子路在石门外住宿了一夜,当他第二天入城时,管城门的听子路提到孔氏,就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章所述重点即孔子这种积极救世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孔子当时的困境,及处于此困境中那不屈不挠的勇者形象,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同情、了解,乃至赞佩、叹惋的心情。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孔子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梦想者,但在"知其不可"之后,别人抽身而去,明哲保身,孔子则挺身而出,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一棵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也对后人有无限的激励作用,后代有志之士莫不以此自勉,献身理想,百折不回。他们的献身实践,又为这句话增添了许多光芒。

(二)

长沮、桀溺①耦②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者④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⑥?且而⑦与其从辟人之士⑧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⑨哉?"耰而不辍⑩。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第一八·六)

章旨

记孔子答隐者之所讥,而述己志。

注释

① 长沮桀溺楚国二隐者之名。

② 耦通"偶",并也。

③ 问津问渡口之所在。津,渡口。

④ 执舆者在车上执辔的人。本是子路驾车执辔,因下车问路,故由孔子代替。

⑤ 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⑥ 谁以易之将和谁来改变此种局势。以,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⑦ 而汝也,指子路。

⑧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⑨ 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桀溺自谓。

⑩ 耰而不辍谓继续覆盖种子,也不告以渡口所在。耰,音yōu,以土覆盖种子。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怃,音wǔ。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此句承上句省略"同群"。意谓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言天下如果太平,则我不必出来改变这种局势。意指天下不太平,故欲以正道扭转之。

析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