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孔子感叹不能行道于天下,并期勉子路裁度事理,以合于义。
注释
① 桴音fú,编木为筏。
② 从我者其由与能和我同行的,或许只有仲由吧!从,音cónɡ。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与,句末语气词,同"欤"。
③ 材通"裁",裁度事理。
析论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礼义不兴,道德式微,王纲不振,风气颓坏。孔子于是发愿救世,奔波道途,席不暇暖,希望得到时君世主的重用,以实现其行仁义、拯饥溺,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的理想。可是他却屡遭冷落,备受打击,致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念竟无法推广。
无奈之余,不免愤激,因而有乘桴浮海,远赴九夷(《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念头与慨叹。远赴海外,要和哪一个弟子同行呢?当然非子路莫属了。子路勇于实践道义,坚毅果敢,绝不会因为流离困苦而改其行道之心,所以孔子说:"从我者,其由与!"
然而浮海之思,只是一时的愤激使然,孔子一向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入世行道,拯救饥溺的襟抱与志业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他深恐子路对他浮海退隐的话信以为真,于是一方面嘉许子路的好勇,超越老师;一方面提醒子路:"乘桴浮海"云云,只是一时幽默自嘲的话,千万别信以为真!由此可见孔子即使遭受百般困苦,也不轻言退隐,他还是要以"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大气魄,负重行远,行道不辍。
当今之世,义利的分辨,粗疏不精;价值的判别,纷然淆乱;道德的实践,尤其是每况愈下,不受重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生于此世,实应效法孔子,奋起行道,以济世助人。
(十二)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③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④。(《颜渊》第一二·一二)
章旨
记孔子赞美子路的判狱明快公允,令人民信服;并记子路急于实践诺言。
注释
① 片言简要的言辞。
② 折狱决断狱讼之事。折,决断。
③ 其大概,或许。表推测的助词。
④ 宿诺久留未践的诺言。宿,留。
析论
子路为人笃实刚果,具有忠信明决的美德,因此审理官司,决断狱讼,所作的判辞往往公正允当、简明扼要,而且宣读判辞,还没结束,就已令人心悦诚服。忠信是真诚的表现,明决是智勇的作用,具备前者,就能设身处地,为涉及狱讼的人着想;具备后者,就可明察秋毫,判别官司双方的是非曲直。再加上学于圣人之门,素有"修辞立其诚"的涵养,自然能以片言折狱了。
笃实刚果,忠信明决的人,假使对别人有所承诺,自然也是以道义为准则。由于信近于义,顺理成章地,必定勇于、急于实践诺言,又怎么会有宿诺呢?
子路一向是忠信果敢、有闻即行的人,这种人格特质,无论表现在狱讼的判决或是诺言的践履,都显得明快合宜,干净利落,全无拖泥带水、推卸责任的毛病。这样的豪杰之士实在值得我们效法。
问题与讨论
1. 请说明子路的为人。
2. 孔子为什么要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十三)
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其舍诸④?"(《雍也》第六·六)